PO18脸红心跳

第三百八十章 骑兵逸逃,步兵劳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古代兵法多矣。
    在后世,最耳熟能详的,一个是春秋时孙武所箸的孙子兵法,另一个,是孙膑所箸的孙膑兵法。
    孙膑,又称兵家亚圣。
    后世之人,纵没读过孙膑的兵书,但是,三十六计多少还能说出来几个计策的。
    什么美人计啊,什么过河拆桥啊,什么借刀杀人之类的。
    可是,三十六计道理是哪三十六计呢。
    按功能,孙膑把三十六计划分了数个部分。
    第一套〖胜战计〗
    胜战计第一计为,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何为瞒天过海。
    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那么,这瞒天过海一计,历史上,
    有无典型战例呢。
    有的。
    答案是,在隋唐之时,历史上,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所以,历史上,此计有发挥效用的时候。
    若防备此计策,其实也简单。
    就如曹操所言,就怕他十假一真,防不胜防。
    所以,应对敌人的瞒天过海之计,我军当严谨以对,管他如何用假象迷惑我军,我军都打起十二分精神。
    只要我等足够谨慎,就不会被敌军所趁。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此计,在历史上的使用案例可谓多不胜数。
    围魏救赵一计,其原本的出处典故是来自战国之时,魏赵之争。
    其时,魏国势大,魏将庞涓领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抵抗魏国兵锋,便向盟国齐求救。
    齐威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心知若赵国若被魏国歼灭,那么魏国是势力必将大增,齐国更难与之相抗。
    若战国灭亡,齐国灭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为了遏制魏国势力的膨胀,也为了保全齐国。
    齐王便派田忌率兵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
    魏国都城被围,迫不得已,只能急召庞涓回援。
    在魏军急匆匆的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赵国之围遂解。
    这一战,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在冷兵器时代,围魏救赵一计,有很多可运用的场景。
    比如,敌军攻我城池甚急,此时,可派轻兵偷袭敌军后队粮草,使敌不得不回军去救,这便起到了围魏救赵的目的。
    三十六计,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在汉末,借刀杀人一计,有经典的实例。
    吕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杀案例。表面上是曹操处死的吕布,但背后真正的元凶,其实是刘备。
    借刀杀人就是指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或者在不损害自己的实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备就是这样利用曹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杀了吕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这一句话,当从刘玄德口中说出来之时,吕布就凉了。
    吕布这人,虽然道德不堪,但是才能是没得说的。
    再怎么着,曹操若把吕布收到麾下,也不给吕布多少兵,就给他三四百骑兵,使其无力造反。
    那么,领着三四百骑兵的吕布,依然可怕,需要关张这样的举世无双的猛将方能抵抗的住。
    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曾经使用过二桃杀三世的计谋,二桃杀三士的计谋,也是很经典的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历史上,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逸待劳取胜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的原起因是,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最终,蜀军气势耗尽之时,终于露出了破绽,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连营。
    从此,蜀汉一蹶不振。
    以逸待劳,其实草原人善用此计。
    草原人惯会用轻骑拖着农耕民族的步兵,等到农耕文明的步兵疲惫不堪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往往,防不胜防。
    以逸待劳之计,核心两点,使我逸,是敌劳。
    那么,分开来探究。
    如何是我逸。
    我先攻占敌人必争的险地,占据险地之后,就可以休息了。
    而后,敌军为夺必夺之地,则必须长途跋涉的赶过来,然后累死累活的攻击我军。
    又或者,就是按游牧民族的方法,用战马溜两条腿的人。
    马跑跑停停,人就得不停的追。
    这么相持下去,就是骑兵逸逃,步兵劳追了。
    同样能达成以逸待劳的效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