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页
这句话被白子怡记在了心里,等嫁给了岑啸后没多久,他就找到了机会同岑啸提上京。
岑家做香料生意,岑啸是家中幼子,他哥哥在家族中的任务是守住原汉省祖业,岑啸作为小儿子身上没有必须要做的任务。
纠结一番后,岑啸为了讨夫郎欢心,真的找族中借了一笔钱,再加上他前些年攒的私房钱,带着夫郎跑去了京城。
如果在京城没有人脉,岑啸一个外来的年轻人想要做买卖肯定会受挫,但是有白志文在他好歹算是京中有人,他自己也有能耐,真的在京城的夹缝中扎了根,找到了买家。
因为白子怡在跟着邱嬷嬷学规矩期间喜欢上了研究糕点,岑啸觉得白子怡做的糕点同京城现有的不一样,味道还特别好,就支持白子怡开了一家糕点铺子。
万事开头难,为了给夫郎更好的生活,遇到困难岑啸咬牙坚持。
随着白志文的品级一步步上升,岑啸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香料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夫夫的糕点铺子也成为了京城的一个特色。
白子怡到京城安顿下来之后很快就有了身孕,那时候黎明瑾那边的晓晓已经可以脱手了,在征得了白志文、黎明瑾和岑啸的同意后,白姚氏暂时住到哥婿家中照顾儿子。
因为怀孕和生产都被照顾得很好,白子怡这一胎顺利生下来了一个哥儿,两年后他再度怀孕,生了一个儿子。
哥儿怀孕、生产不易,有了小哥儿和儿子,岑啸就不让白子怡再怀孕了。
到了晚年,白子怡回忆自己的一生,他非常满足,出嫁前,他有疼爱他的娘和哥哥、哥夫郎,出嫁后有爱护他的相公,年岁渐长后有孝顺懂事的孩子围绕在身边。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第424章 番外三:读书的好处
“恭喜!”
“恭喜解元公!”
“大喜事,大家都高兴高兴!”
“咱们上河村真是块风水宝地!”
“那可不是,咱们解元公是这些年从咱们上河村走出去的第三位举人老爷咯,一个个都这么年轻。”
“黎家这些年的变化真叫人不敢认,啧啧。”
“咱们白家的也不差,嘿嘿。”
“那可不是,感觉再过两年,咱们上河村应该改名为上河镇。”
……
上河村的村民们做在饭桌上开着玩笑。
“你们几个老不修的,喝了两口马尿就满嘴的废话,吃的还堵不住你们的嘴?”旁边的老婆子看着那些喝两口黄酒开始上脸的老头子们,没好气地说。
“老姐姐,今天是咱们村的大好日子,就让他们多喝两口,平日里我家那老头子想喝我可不让。”另一位老婆子笑眯眯地说。
这一桌上坐着的人基本都是上河村白族的人,他们之间沾亲带故,大家说话不用那么顾忌。
在黎明德和白志文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黎明康十七岁时,他成为了原汉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解元,打破了当年白志文二十岁中解元的记录。
一直以来,原汉省、南辽省和洱沧省这几个省的学风都不是那么盛,年轻的举人少,黎明康在中举之后,昌平县上河村这个地方再度进入原汉省人的视线。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地方不仅仅有这位十七岁的小解元公,在多年之前那里还在同一年出过两位举人,其中一位是解元,另一位第三名。
不仅出了读书人,郑氏乡试熏兔也是上河村的,正是远近闻名的兔乡。
黎明康能够在这么年轻就中举,是因为他这些年不仅仅在原汉省读书,他在十四岁成为秀才那年就同白木根一起去了趟京城,在京城待了两年,那两年他不仅有哥夫白志文教,还有哥夫的老师德辉先生指导。
且一路上跟着白木根在外面走,他见识过的风景多,不是窝在家里死读书,多种原因综合之下他成为了最年轻的解元。
上河村彻底出名后,上河村就被更多人关注了起来,大家想看看到底是多么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养出来这么多厉害的读书郎。
说起来,上河村人这些年变化挺大的,年龄大一些的人留在村里或者种地,或者养兔子,或者去郑家盖起来的作坊干熏兔的活,年轻些愿意出去闯荡的,就在白木根的带领下,去到外面做事,小孩子们不用下地干农活,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村里的村学读书。
穿衣吃饭的变化只能体现外在改变,村里有了村学后,上河村的人才开始真正变得不一样起来。
因为不管是白族的人,还是其他牛家的、李家的、吴家的,只要是上河村的人,大人、小孩都可以去到村学听课,找夫子识字。
人一旦识了字,走出去精神气就和普通的人不同,上河村众人都昂首挺胸的,比县城的人还要牛气。
当然了,上河村众人牛气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村里有了村学可以识字,是因为他们村已经出了两位进士老爷。
黎明康也中举,想必过不了几年又能多一位进士老爷。
人一旦有了精神,不管做什么都有劲,在白村长的带领、鼓励下,大家一点点识字,上到四五十岁的老头子老婆子,小到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能轻轻松松背诵三百千。
在这几年中,上河村十二岁的孩子有好几个考过了童生,还属于底子扎实以后能继续读书考科举的那种,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说不定以后上河村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走上读书考科举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