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分卷阅读24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p
    /p
    蛋和皮蛋都拿了出来,还有新做的卤鸭子和葱姜蒜等香料。瓶瓶罐罐的坛子碗的摆满了堂屋,明天就要去铺子把这些摆上去,卖。
    周郡没意见。只是肯定要再借用一辆牛车,不然这些东西和他们的人都带不了。一辆车装货,一辆车装人和一些摆件架子等。周郡托王冬嵩做了三个架子,专门摆瓶瓶罐罐的。周娇把自己做的秋梨膏也给放进了一个小坛子里,“说不定也能卖掉呢。”
    二十几平米方米的店面,后面用木板隔出一个六平米的小屋来。最前面是柜台,后面靠着墙的是做的架子。路云周娇一进来就开始收拾东西,路拾左看右看的,也帮着忙。赵雍去拿牌匾了,他们铺子开张,要做个新牌匾。很俗气的名字,叫周记调味铺。
    等到大中午的时候终于把铺子都收拾好,赵雍的牌匾也拿了过来。五个字的周记调味铺被挂了上去,然后赵雍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的燃放起来。
    好响亮!
    铺子开张啦!
    周郡一声吆喝:“新店铺开张,我们种类多,有皮蛋鸭蛋咸鸡蛋,各个富得冒油。有生姜老姜大蒜香叶片,放入锅中增味香。有烤鸭卤鸭酱鸡爪,便宜实惠又好吃。开业买一送一。买一个皮蛋送一片生姜。买一个咸鸭蛋送一瓣大蒜。”
    路拾一听,也吆喝着:“还有好喝的秋梨膏,和香喷喷的蒜蓉酱。好吃,好吃,贼好吃。”
    周娇和路云也跟着吆喝起来。
    第135章 置业
    冬小麦已经种下了。下营村的家家户户都种上了。他们也不怕伤害土地肥力了,再不种上估计人都要饿死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周郡结结实实在铺子里待了一个月,他们准备了500个皮蛋,300个咸鸭蛋,50个鹅蛋。大约十斤的香叶片,磨成粉的荆芥沫三斤,大蒜和生姜有60斤,晒干了的老姜卖了一批后还剩20斤。当然还把家里的买来的粮食,新的白米带了50斤来。制作的卤鸭和卤鸡爪不多,只有十二来斤。但是蒜蓉酱和葱油做的多,也卖的最贵。是除了老姜生姜大蒜外卖的最贵的了。他买了个小秤,每日记账,努力做到账目标准,简便易懂。
    首先粮食一摆出来,不到三天就卖完了。卤鸭和鸡爪他们卖的比市面上便宜一点,因为说是新店开业,还送蒜瓣,所以也卖光了。剩下的就不那么好卖了。葱油比市面上卖的麻油贵一点,但味道香,淋上面条就直接可以做调味料吃,卖的也不错。蒜蓉酱可能是定价高了,所以买的人很少。后来没办法,还是又拿出一批批发给了悦来客酒楼。
    相比之下皮蛋和咸鸭蛋最不好卖。不过这种东西能放很长时间,所以不必担心损坏,可以一直卖下去。大概一个月后,关店盘点,也该回家了。这一个月他一直待在这里,最早开门,最晚关门,吃饭呢就吃馒头和下面条。有炉子也有热水用,晚上就睡在隔间里。赵雍每隔五天来一趟看看他,给他带些东西和吃的。
    转眼间已经到了寒冬腊月,周郡一回去,就拿出了一盒子铜钱。数完后有八吊三百七十八文,碎银子有三十六两七钱。去除成本的近十六两银子,他挣得不少。但这其中最主要的是那粮食给价提高了。粮食这一转卖出去,转手就挣了三倍回来。
    因为现在春寒不接,有的人家地少,现在已经断粮了,靠着别的充饥,每日一顿稀得吊着命呢。饿死是不至于,庄稼汉有土地,地里有萝卜白菜野菜的,等着冬小麦能收割,就缓过劲来了。城里的人缺粮,但人家不缺钱,恐怕日子会艰难一点,但也不至于被饿死。
    周郡算了算他们的粮食,不敢再拿出去卖了。赵雍比他胆子大,猜测到战争快要结束了,一旦结束后铺子什么的肯定要能涨价回来,粮食却是会掉价。
    他想投资一个铺子,于是把他藏在地窖里的粮食和家里的粮食,大豆,糙米、小麦、陈米,稻米,米糠,白面、豆米等一股脑地都收拾出来。只留下五十斤的小麦和一百斤的新米和二十斤细面和一小包大豆和大半包米糠,剩下的全部都卖了。
    然后又朝周郡这拿了二十两银子,又送了一批皮蛋给悦来客酒楼,一共凑了一百八十二两银子,又入手了一家店铺。他说这是等战争一结束,他就转手卖出去。铺子在城西东头,比周郡的铺子大,原先是个卖酒的。现在粮食这么贵,酒价更高,支撑不住了卖了。赵雍拿到手里后,又把家里存的一批生姜种和药材卖了买了赵五兄弟家卖出的二亩地。
    赵家五兄弟一家前两年一连串的事导致他们家走霉运,老的病了,小的养着,赵五上了战场后,家里也四分五裂的吵吵闹闹的,还有赵家舅舅舅妈时不时地来吵吵,在村里低调起来。然后他们家因为人多地多缴纳的粮食也多,吃的也多,又赶上干旱和家里主要劳动力都虚弱着,所以去年一年的收成都够不上吃的,更别说还有要吃药的了。
    赵三服徭役的时候又大病了一场,家里实在是没办法了,只想着卖地。卖了地家里也能揭开锅了。这几年都走霉运,想着赵五去了战场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他也没有成家,不用养儿养女的。于是赵家兄弟几个一商量就把他的几亩地拿出来卖了。
    赵老婆子不同意也无可奈何,总要顾着这一大家子人,要给他们一个活路。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家粮食见底,已经好几日没见一粒米了。
    所以全家一合计,卖二亩,还给赵五留了一亩三分地。要是他能活着从战场回来,靠着这一亩三分地他一个人也能活下去。要是不回来,这地就家里人分了,分家的时候就给他们老两口种。
    赵雍得知消息当然想买,可是他和赵家不对付,就托赵礼去说和。反正都姓赵是本家,赵礼和他们关系还不错,中间转圜一下,赵雍给的价钱也不低,二亩地十七两银子拿下来了。
    周郡得知后羡慕不已,他一直特别特别想买地。然而买不到,赵五家卖地卖给谁肯定都不会卖给他们周家村的人。赵雍说这二亩地就拿来种姜种和当归。赵雍把手里的银钱花干后,也建议周郡把地窖里的存粮卖了换钱买田产房产。
    周郡没那么大的魄力,主要是挨饿挨怕了。算了算家里的米有四百斤,大豆二十六斤,白面和细面有五十斤,糙米多,米糠也不少,这是留着喂鸡喂鸭喂大鹅喂狗的。
    赵雍道:“你把米再卖一百斤,糙米卖一半。剩下的等开春后冬小麦成熟和大豆成熟后,我们就能接上了。这钱去买镇子上的铺子,现在的话一百两就能买一个。要不买个院子也行。”他打听过买走彤彤的那位行商之前租的院子,那房主就要转卖。他们有柳工透露的消息,此时不挣一笔更待何时。
    /p
    /p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