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第611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们没有看出那武器的厉害,也没有看出三台县看似松散,但绝对严密的布防。
    于是一场所谓的突袭,最后成了瓮中捉鳖。
    经此一役,三台县又增加了五六千俘虏,可以开展多个大型项目,比如水利建设,比如修路,比如挖矿。
    解放了重劳力,三台县的百姓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工厂生产,配合进行军事化训练。
    平日,他们是工厂生产各种产品的工人,关键时刻,就能拿上武器,成为英勇的战士。
    随着几年的发展,三台县从原本几千的县兵,发展成整整五万的军士。
    杨康从一开始就没有主动攻打乌蛮,而是需要劳力的时候,就引诱一下,让他们自己过来送人头。
    随着对城外的封锁,乌蛮人的日子越过越艰难,到了后来,就连吃盐都成了问题。
    而三台县又不禁止各族百姓投靠,只要你愿意成为三台县人,接受县令的管辖,就能成为三台县的百姓,可以进工厂挣钱,可以送孩子上学。
    有的单身干的好的,还会被安排娶妻,从此安家落户,多好的事啊!
    乌蛮人也是人,底层百姓的需求都是共同的,他们想要一个安稳富足的家。
    三台县能满足他们,为什么不干呢?
    于是乌蛮族人拖家带口逃离族地的越来越多,到了后来,乌蛮的势力就剩下一些贵族苟延残喘。
    于是,杨康更加减慢了攻打他们的过程,三台县还需要敌人呢,要是没了乌蛮,宋朝要裁兵怎么办?
    想知道,他们最熟悉这套流程了,卸磨杀驴玩的溜溜的。
    杨康不怕宋朝来找麻烦,不过是郭杨两家义士的名声,还能给他带来一些好处,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了。
    于是,三台县和乌蛮就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操作。
    随着三台县的人越来越多,因为除了乌蛮人,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地方逃难过来的流民。
    亦或者,这些年由学院的师生们忽悠过来的人。
    总数非常可观,三台县完全放不下,于是渐渐的,杨康就把他们往外迁移。
    迁移到哪呢?四川南部和贵州西边连起来的地区!
    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原本乌蛮的地盘。
    那些乌蛮贵族还在,他们依然是这片土地明面上的统治者,只不过,这土地上的百姓,都只承认自己是三台县的百姓。
    这些人经过一次次打乱重组,合理得洗脑教育,哪怕原本就是乌蛮人,也坚称自己是三台县人。
    不是乌蛮人,也不是宋人,只是三台县人,是杨康杨县令的人。
    可以说,杨康已经成了这大片地区公认的王!
    然而为了往不被小人嫉妒,他们心里崇拜,但他们不说!
    几年的时间,三台县以及它的郊外(乌蛮统治地区)成了全天下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
    这里军事实力雄厚,百姓富庶,人民健康,一派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外面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
    蒙古崛起,对金朝形成了威胁,在第一次出击被打回来后,他们就怕了,然后一步步被蒙古逼近。
    金朝只能一步步往内撤离,可光这样啥也不干,他们就要失去现有的富贵了,金朝的贵族当然不愿意。
    于是他们开始把欺压的对象,转向宋朝,自己也向南推进。
    于是天下就形成了奇怪的格局,蒙古在往外打仗的同时,时不时的进攻金朝,今天拿一座城,明天抢一块地。
    自家地越来越少的金朝,为了弥补
    损失,在蒙古停下的同时,又向南开战。
    宋朝软弱,在蒙古打金朝的时候,不敢内外夹击,只知道心里暗爽,同时诅咒金朝早点灭亡。
    等金朝缓过劲来打自己的时候,也不敢反抗,而是一步步退让,城池一座座割让,都城一次次南迁。
    其逃跑的姿态,狼狈到难看。
    战争一场接着一场,你打我,我打他,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他们被迫失去家园,被迫抓壮丁,成为战场的炮灰,被迫失去性命,被迫颠沛流离。
    此时,传说中的三台县就成了他们最后的救赎。
    即便川路难行,即便蜀道艰险,为求一线生机,他们还是不得不最后一搏。
    索性,他们成功了,三台县真的就是那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里有安稳的环境,有可赚钱的工作,有大量可填饱肚子的食物。
    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努力,总能找到一份工作,赚取足够的钱财,然后养活一家子老小,然后送娃娃读书。
    在这里,只要你不偷奸耍滑,即便是老弱妇孺,即便身有残疾,依然有活下去的机会。
    经过几年世事的打磨,杨康早已从夺目的钻石,成长为沉稳有度的玉石。
    师傅,三台县现在总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三万,其中可调配为军队的就有十万,虽然一半是乌蛮部族,不过他们已经被教育成功,完全能为我所用。
    安西点点头,这里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也到了开启新地图的时候了。只是你确定要现在开始?宋朝还没有灭亡,你现在就动手,肯定得背上乱臣贼子的标签。
    虽然现在宋朝已经苟延残喘,剩下不到十座城池,也许今日,也许明日,就会沦为金朝的亡国奴,然后在不久的将来,再沦为蒙古的亡国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