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
大易识阶 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此外,在宋以前,司马迁、王充、李靖、房玄龄等等也都是易学大家。他们的“易名”之所以少有人知,只不过是被其政名、文名等所掩而已。
宋代
宋代的邵雍是易学发展史中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他不但在易学上名声鼎立,人人皆知,而且在理学方面,还是北宋五子之一,是研究易学与儒学都不可逾越的人物之一。在易学发展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皇极经世》、《邵子神数》两大著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也是“理学”的开山之祖。他是最早将太极图传入学界的人。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意思就是“无形而有理”,象数还未形成,但其道理已具备。太极即理,理为本体,本体即道,道者天地之心。还说:“圣可学乎,可药乎,一为圣也。”
《易?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易”
有“三义”,一曰变易,二曰不易,三曰简易。“不易”讲的是“易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不易之道。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理”、“性”、“命”。这三个概念在后来周敦颐那里做了重要的发挥,他在《通书》中有专门一篇文章叫做《理性命》。
“穷理”就是穷“易道”。朱熹讲只有“格物”而后方能“穷理”。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学,依朱子所说格他父亲王华北京官署里的竹子之理,结果未果而中途病倒。“穷理”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务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比如桌子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的东西能不能被认识?也就是“理”能不能被我们“格”出来?大家应该想一想。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方法没有“格”出来,那么这个“理”究竟在什么地方?王阳明穷尽儒、道、佛之书,后来他找到了“理”就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就是理。这样他就开出了与朱熹不同的路向,一个是“理学”的路向,一个是“心学”的路向。
何谓“尽性”?首先,“性”就是我们说的人性,对“性”的本性,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人性是善的,有人说性是恶的,也有人说性是善恶相混的。其次,“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郭店楚墓竹简》里讲“性自命出”。这说明“性”是“天”给我们的,是先天的。孟子讲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才堕入恶道。所以我们应该去除私欲,把我们放逐的“本心”找回来,这叫做“求放心”。把原来的“本心”恢复起来,这就得“尽心”,即认识我们的“本心”是什么。所以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只有能够“尽心”,才能够“知性”、“知天”。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和“命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命”是“天”赋予的、不可改变的必然性,那么“运”则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动中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周易》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说我们只要“穷理尽性”就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掌握它,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易》上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开启了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儒家的理、性、命话题。
北宋五子的张载,著有《张子全书》,内有《西铭》、《正蒙》等。他在书中进一步阐述“y阳就是气”和“天人合一”理论。他还是《四库全书》中记载的最早提及《葬书》中“风水”概念的人。他的成长得益于范仲淹,范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
儒门易家简史(5)
宋史本传对范仲淹的评价是“泛通六经,长于《易》”,他不但在文学上有成就,而且于易学传世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中《易义》一篇。该书以人事说经,将经义归结为具体的人事和史事,而这也恰恰是义理派的主要特点。他是宋代《易》之义理之学的先驱者之一。
苏轼的《东坡易传》。从儒释道三家全面展开解易。以“道”“德”连言,侧重《老子》
解易。之所以后来未受到重视,原因是朱熹受他老师程颐程颢的影响,与苏东坡学术意见相左。北宋五子中,程颐、程颢与邵雍是表兄弟关系,与苏东坡有隙,致邵雍临终亦不得相见。
苏东坡几乎是个全才,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思想哲学等等各个文艺领域他都皆有所得,其学问、人格、立身大节也可称千古楷模。可惜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苏东坡这样有个性、有才情、对老百姓也不错的官员太少了。
苏东坡认为,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注重培养人的软实力。
朱熹是理学的大家,也因治易而名重后世。他的《周易本义》为科举必考之书。很受皇帝器重,位高言重。他对《易》的结论是“易为占卜之书”。
史料记载:朱熹之葬,用悬棺法。术家云:“斯文不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七引《韦居听舆》,中华书局,1981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朱熹死后下葬的方式,采用的是悬棺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汉地不常流行的方法呢?原来这是朱熹的隐衷,即悬棺法可以预示在朱熹身上所体现并发扬光大的儒家文化命脉将千秋万代流传下去,永不坠落。
史料记载:朱熹的父亲请人为他择佳地,并问将来子孙是否富贵。风水家回答说,富贵不会太大,但生个小孩儿将来长大了似乎是个孔夫子。(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七引《坚瓠集》,中华书局,1981年。)结果真是惊人的准确。
宋代的蔡沉为易学应用提出了一个原则:“《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南宋洪迈著《容斋随笔》,讲了许多易学原理知识和技巧,不可不读。
宋代易学形成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初。宋代是中国易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百舸争流。宋易分为义理、象数两派。宋易象数学派继承了汉易系统以象数解易的风气,注重探求
天道,使象数学走向哲理化。其中,以陈抟、周敦颐、邵雍等人的易学为最有影响。宋易中的象数派又以提出各种图式解释《周易》原理为特点,故其易学又称图书学。图书学于北宋十分流行,形成了有很大影响的图书学派。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以及邵雍的易学与图书学有渊源关系。
在宋代,陈抟、邵雍、司马光(著有《温公易说》,创四爻占法《潜虚占》)、周敦颐等是象数派的代表人物;而范仲淹、欧阳修、张载(《横渠易说》)、王安石等则是义理派易学的代表人物。
王安石年轻时即以文学才华出名,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过王安石的文章后,忍不住赞叹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对王安石评价极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宋神宗之前,众所公认的j臣只有宋真宗一朝的丁谓;而宋神宗后,蔡确、章惇、吕惠卿、蔡京、蔡卞无不被视为北宋j臣。可这些北宋j臣却都是直接或者间接靠王安石举荐起家。之所以如此,变法是相当重要的契机。而王安石不善于识人和用人由此也可见一斑了。他识人眼光不准,用人度量不够,不切实际的新法(国家垄断与民争利)从一开始就走进了怪圈。
这种结果的出现,与王安石在易学的研究过程中,义理之学与象数学的脱节不无干系。
回头想想,现在的易学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理论方面,用理论解释理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停的有人兴高采烈般的孤独求败,令人非常痛心!
书包 网 。 想百~万\小!说来
儒门易家简史(6)
逝者如斯夫!时间、精力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
宋以后是易学发展的断代。因为它违背了《周易》的精神,落于技术失于教化。
后来,明代大儒来知德一语振聋发聩:“易道已亡,二千年已长夜。”
清代以降
清嘉庆年间的端木国瑚,是一位国师级的人物,著有《周易指》。端木国瑚在当时的至高威望并非体现于其易学著述,而是他具有皇家堪舆师的特殊身份(道光年间官至内阁中书,专为朝廷相吉地)。清代几位皇帝的陵址都是由端木国瑚来选定的。这个身份说明了他不同寻常的风水水准;在当时,若将他定位于是寻尖问鼎之流,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相传,这位端木国瑚恰恰也是一位有背景有来历之人——他是子贡的后代。
清代的江永(字慎修)的《河洛精蕴》,以及胡煦的《周易函书》,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扬州学派易学方面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焦循《易图略》(今人张延生推崇此书)、《易话》、《周易补疏》、《易广记》、《易义解诂》。;
民初,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通解》等,蒋介石、冯玉祥请之而不出。学易,要遵从近代易学大家尚秉和先生“未学易,先学筮”的训导而致力于易学卜筮的
探索与研究。
……
书为天下英雄胆。古人的经典是对人性的思考。因此左宗棠说:“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易学流派简述(1)
流派叙述
“圣人设卦观象”,《易经》中不涉及干支、五行,只言y阳。它不代表整个易学,只是构成易学的主体部分之一。不能说一提易学,就认为只是《周易》(或《易经》),要纠正这个观点。
帛书易(用马不用象)是先天易,站在天上说,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现在的易是后天易,错综复杂,万象纷纭。
易学分为义理、象数两大类。义理就是大义和道理。象数,《礼记集说》中陈祥道曰:“物生有象,象而后数。”有数,就有定数,就有规律可循。
第一流的哲学家必须得懂《易》义理之学,因为它是中国哲学的母体和源头。但,研究义理若不懂象数,就很难明“推天道以明人事”,不能明“天人之学”。象数学是义理学更深入的考察实用化。
象数中分为象数、术数,象数是y阳气化之学,是术数之原理和学理;术数是象数的具体应用。术数成为独立系统的要素有二:1、取象,2、干支系统的引入。术数穷天地,造化天机泄未然。
《左传》最重卜筮。甲骨、龟卜为卜;筮为用易(周易、连山、归藏)。
有史以来,讲义理的太多,随处可以通读。可实践出真知,要理数并重。
象数体系中有很多流派,我称之为应用易学。
流派划分
《易》以开源,象数、五行分流,万化而不过,千变而不越。应用易学一直未见有进行过系统分类,今将其作系统分类,具体来说,是以干支和五行来确定流派分类,期待给后学者以明鉴。这样既避免盲目性学习,又节约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对易学界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系统分类──两大系统:1、五行系统;2、干支、五行系统。
运用干支学说的有一些流派,运用五行学说的也有一些流派。
1 五行系统:以五行为基本应用元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应用。
《易经》中的每个卦和爻都是通过y阳来表征的,它不涉及干支、五行流派。因此,《易经》属于应用易学中五行系统,它也是其主体部分。
五行系统以象数易学为代表,兴于汉代以前。其应用实践的基理是“以象测藏”。其大无不包,细无不化。
象是本象,相是表相。五行系统中代表最高应用层次的是象数易学中的“梅花易数”。
主要流派分类图示:
象数易学
┌┬─┬─┬─┬─┬─┐
河图 洛书 梅花易数 音相 体相 风水 姓名学
2 干支、五行系统:以天干地支和五行为基本应用元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应用。
主要流派分类图示:
┌──┬──┬──┬┬┬┬┬┐
金口诀 奇门 太乙 六壬 四柱 六爻 紫微 铁板 风水
流派简介
应用易学是由象数来体现的。
1、相学
相学大致分为心相,体相,面相,音相几种。
关于相学的最早记录书籍有《左传》、《荀子?非相》、《孟子?离娄上》、《战国策》等书。汉代著名女相士许负,被刘邦封为鸣雌亭侯(《续古今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术封侯的女性,史见《索隐》。至近代,曾国藩与相学也有不解之缘,有相学名著《冰鉴》传世。
论相有原则。
首先,先观心相,面善心恶,终不为吉。
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强调相由心生,但孟子只传心,不传性命,所以说“尽心知性以知天”。
首先提出“心相”之说的是荀子,其言“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至五代时期的陈抟在其《心相篇》开篇即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福祸自知。”荀子、孟子、陈抟等人的论述,奠定了内相决定表相的理论基础,从而产生出“相由心生”的至理名言。
易学流派简述(2)
荀子是孔子之外,谈论仪容相貌最多的先秦思想家,他的书中有一篇专论《非相》。他对占卜的态度和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是一致的,把它当作仪式化的内容,真正的目的还是要“教民向义”。
其次,观体相。
《荀子?非相》列举了古今两位著名的相术家——春秋时郑人姑布子卿和战国时梁人唐举。
相传姑布子卿还替孔子相过面。据文献《韩诗外传》卷九记载: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引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
姑布子卿认为,孔子的额头象尧,眼睛像舜,脖子像大禹,嘴巴像皋陶。从前面观察,相貌不凡,有王者气象;但从后面观察,孔子的肩膀耸起、脊背瘦弱,这个缺陷就导致孔子终生郁郁不得志,不能开创像尧舜禹诸人的王者事业。
《孔丛子?嘉言》也说仲尼“修肱而龟背”,孔子生的腿部修长,背部像乌龟一样广厚,因而说明孔子是一个贵人,但其一生比较劳碌。
《史记?淮y侯列传》也记载了荆通请相士为韩信看相,说韩信的相貌看上去不过能够封侯,还有危险。但“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的背部生得很好,因而大贵。
以上二则例子,说明人的外在形体还是很重要的。
论相最后观面相。
汉代许负是历史上第一位以术封侯的人(刘邦封)。汉文帝让许负观宠臣邓通之相,许负见其饿纹入口,言其终将饿死。文帝怒曰:“富贵由我!谁人穷得邓通?”遂将蜀道铜山赐之,使得自铸钱。当时,邓氏之钱,布满天下,其富敌国。景帝即位后,说邓通坏乱钱法,于是籍其家产,闭于空室之中,绝其饮食。邓通果然饿死。
春秋时期,相术作为一种时髦的社会现象蔚然风行于朝野,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哲学家的思想。例如,《孟子?离娄》中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大意是说,观察一个人,再也没有比观察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直,眼睛就昏暗。听他说话,再观察他的眼睛,一个人的真情又怎能隐藏得了呢?
显然,孟子以眼睛来判断一个人的心胸,是受了当时相术的深刻影响。
哲学家庄子虽然没有对古代相术发过议论,但在《庄子》一书中,却有两条关于相术的记载,详见《应帝王》、《徐无鬼》篇。
友情提示:相法有真髓——南方人观天庭,北方人观地阁,东西之人观颧骨(日月阁)。(相法也是因人而异的)
这跟中药和水果一样,一定要分地域,这是因为老子“人法地”的原则决定的。要在对地域有所侧重的前提下,进行灵活运用。
2、三式
奇门、太乙、六壬,三者统称为三式。三式贯通天人道,为术数之正脉,传自上古。其中,奇门占兵机,太乙推国运,六壬尽人事。
三式皆有盘,盘古开天辟地,以成周天也。三式盛行于南北朝以后(“郑玄拜师”一文记载了式盘应用)。
奇门遁甲:其基础是洛书,可占四千三百二十条。原名为《遁甲天书》,其上卷为“天遁”,能通太虚;中卷为“地遁”,能穿山;下卷“人遁”,能藏形游四海,相传为黄帝所创。奇门、遁甲二者分立,奇门为术数,遁甲为法术。奇门用天干来统御地支,以断万事。
易学流派简述(3)
友情提示:奇门中的八门是活的,轮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人说艮门是死门并一成不变,这就大错特错。(奇门中的八门是活的)活局不能变成死局。很多人不懂,还盲目随波逐流,这是一种暴力行为,再把它套用到建筑上,就更惨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以暴致暴。
太乙:即太乙神数,为先天气数,神运之道。以数而托天地万物,以应万事,乃推国运。
六壬:注重河洛五行,以水为首。壬为阳水,癸为y水,故壬水有含y取阳之意。数量为六。壬,《说文》曰:“象人褢妊之形。”《史记?律书》:“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故壬有生养孕育万物于水的含义。壬居北方之始,壬通地支的子,位于北方y极阳生之地。壬的这种生养万物的功能与坤卦的德行是一致的,并且,坤卦在后天八卦图中对应的就是坎卦,就是水。
六壬为y阳合人,精致之道也,以地支而承载天干,以识人事。
相传为九天玄女所传。蚩尤大作风雨,黄帝从天上请来一女,名字叫魃(《山海经?大荒北经》)。魃来了,才止住风雨,她就是九天玄女。九天玄女,“主北方万物之始”(《太白y经》卷十)。
六壬神课金口诀:简称金口诀,融奇门、太乙、六壬三式之精华,涵盖天地人神,有“断言既出,无以改易”之美誉。相传为鬼谷子所传。
金口诀对干支的理解与运用,为它术所不能及;它代表了应用易学干支、五行系统中的最高水平,可以转换时空、转败为胜。
金口诀是小众化,知道的人很少。真理和权势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3、四柱
四柱,原为三柱六字,无时辰,相传为鬼谷子所传。鬼谷子是一师开两门(四柱和金口诀)。
到了宋代,徐子平加入了时辰,变成了四柱(俗称八字),使应用进一步精细。这就是“与时偕行”。(《易?益卦?彖传》)
四柱的经典书籍为《渊海子平》,欲学四柱,此书不可逾越。发端于汉初司马季主(唐代学者吕才尤倡)。《永乐大典》载有四柱的集大成者——唐代李虚中的《自序》一篇,称“司马季主于壶山之阳遇鬼谷子,出遗文九篇,论幽微之理。虚中为掇拾诸家注释成集。”
关于司马季主,司马迁在《史记》中破格单独为他作了一传,名为《日者列传》。这是司马公的一处大手笔。司马季主是西汉人,他c持的行当是卜筮,即求卜问卦。当时,这是一种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按常人之见,“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求私于己”。但是,司马迁却不同意世人对卜者的评价。他认为司马季主是一位圣人。他引用贾谊之口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传中提及这样一件事: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有一天同去洗澡,出来到街上游逛,谈及司马季主,两人都认为司马季主是一位有学问的人,遂同去拜谒,听取他的指点。司马季主“语数千言,莫不顺理”,使听者大受启发。
其中谈到当代的贤者:“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比周宾正,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王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c白刃劫人者也。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c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司马季主看出当时的所谓“贤才”,名义上是当朝的“尊官”,实际上都是一批官场中的蠹虫,是一批吸老百姓血的贪官污吏。他们虽然出将入相,却是一群窃位的小人,一伙“不c矛弧”的江洋大盗。
易学流派简述(4)
如今看来,司马季主两千多年前的一通高论,至今仍闪烁着人类良知和智慧的光彩。
今人研究八字,只论时间不论空间,没有“人法地”的立地之本,歧路狂奔,渐行渐远。
河南陈州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商丘有一人失明,父母让其学八字,十四岁便出师了。他自测命中有帝王星,将于二十岁时实现,将会做帝王。但是到了二十岁时,生活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动向,这让他感到很困惑。随着他经常给别人解断八字,水平也在不断增长,名气也大增。他又重新占断了一下自己的八字,判断自己会在二十五岁时实现帝王梦。结果,二十五岁那年也平静地过去了。后来,他听说陈州有一位比他名气还大的盲师马步云,论断很准。于是,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到那里去拜访。盲师的名气很大,家里来的人很多,到了的第二天才轮到自己。见面后,报上自己的生辰。马步云沉吟心算了半天后,对他说:此命“若生南方,一代帝王;若生北方,占山为强;若生中方,与我同行。”这句话一出口,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真要研究八字,一定要保证时空一致、语境还原,不能脱离了环境来谈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吃中药等问题上也总要问产地的原因。
现在,易学界很乱,流派体系更乱,烽烟四起,为标新立异而巧立名目,胡说的和胡干的不但都存在,而且还互相结合,危害极大。混乱的结果就是文化大棒一挥,扣上迷信的帽子,造成一连串的以暴制暴,乱上加乱。一如疾病的并发症。
这常常让我想起一段“以暴制暴”典故:项羽和刘邦对峙不下,项羽就抓来刘邦的父亲,煮了一口大锅,威胁刘邦说:你不投降我就把他煮成羹……。哪知刘邦根本就不买账,而且还让项羽分羹时,也分他一份……项羽对此一点辙都没有。项羽是个几乎完整的男人,有胆有识有情有义,其霸王别姬更是令人荡气回肠。而这些值得人们称道的品质,刘邦却都不具备,他的原则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
友情提示:四柱中的命宫与胎元尤为重要,古代经典相关著作中都有此内容。有的研究者忽视了这一点,结果穷其一生也很难学通。因此,研究命理一定要结合胎元和命宫。(四柱学中,只研究八字是行不通的!)
人,生有时,死亦有时。人死时,也是有一个八字的,不可不知。它可以判断去处,可以佐证佛教所说的轮回问题。待机缘成熟时,我再作公开讲解,以打开生死之门。
八字不一定要拿人来研究,你甚至可以判断某件物品的毁坏时间。任何事物都有八字,都可以灵活运用。
4、六爻
汉代京房所创。京房,原名李君明,后以音改姓。京房在“火珠林占法”中正式用了“掷钱法”,将六十四卦中加入卦气,并创纳甲筮法,延用至今。其师焦延寿曾云:“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汉书京房传》)后来,京房以易干政,果被石显等人陷害而死。
六爻是当今最为普及的应用易学流派之一。
5、斗数、神数
兴起于六朝时期,主要是应用二十八宿。
6、梅花易数
海外又称为“心易”、“飘飘易”等。相传为邵雍所传。其实《梅花易数》是伪书,其中只是记述了一些邵雍的例子。该书为宋代象数易学在应用方面的代表著作。其属于汉易及其以前的系统。
友情提示:有一句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得很好:“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研究象数学,当以汉易为宗)
7、风水
风水是五行与干支五行两大系统交迭共融的方法。
风水,为避风藏水之意,亦名堪舆(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堪舆指的是雌雄北斗之神。堪代表天干之神,舆代表地支之神。堪舆最初是一种择日术,因其具有“举百事”(破土兴建之日)和具有五行纳音的特点,逐渐发展成为专门讲干支之神、五音姓利的图宅术,至东汉时被纳入风水术,成为风水的替代名词(东汉王充《论衡》中有记载)。堪舆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易学流派简述(5)
作为易学概念,风水一词,最早见于风水宗师、晋代家郭璞的《葬书》所引的《葬经》中。该书论述主旨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友情提示:易学界认为风水一词最早见于郭璞《葬书》。但据我考证,该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第三十三》,为病名,指月事不通。
友情提示:佛教认为,生命来源有四种方式——胎、卵、湿、化。(胎生、卵生好理解;湿生,就是湿处生,如脚气、细菌等;化生,就是无性别繁衍,如某些植物,利用克隆技术繁衍等)。这就明确告诉了我们,万物的生长除了来自风的传播(如花粉繁殖)之外,还有的来自于水生。由此可知:风、水主生死。风水何其重要!?
唐宋时期是风水理论的集大成时期。代表人物有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杨筠松、曾文瑞等;宋代为赖文俊、吴景鸾、陈抟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杨筠松和赖文俊。杨筠松是唐僖宗时的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天文地理之事,号救贫先生,创后世的形势派。代表作有《青囊经》、《撼龙经》、《天元乌兔经》等等。宋朝的赖文俊,自号布衣子,世人称之为“赖布衣”,其以y阳为根本,依托黄帝撰的《黄帝宅经》,主要著述《催官篇》二卷传世,他是理气派的代表人物。
风水属象数中象类,讲究神、气、形、运。形由气生,故风水讲气脉,学习应先形后理,不可偏废。
理气,就是把气理顺了。形,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例如,家内有狮虎(含鹰、豹、狼等凶猛动物),不伤筋来必动骨。等等。
友情提示:风水,最强调的就是风和水的作用,强调的是风和水的来处与去处,其它的都是舍本逐末。(风水学的根本)至于通过在某处悬挂镜子等物品来产生作用的,则基本属于风水术的“外道”,可以置之不理。
风水的应用原则:天地人三才之道。
首看元运(时间),次看地运(空间),最后与人结合。
(1)元运,即三元九运,派生于邵雍《皇极经世》。其中,皇极一词出自《尚书》,意为:君王行事的法则,即执政原则。商朝贤人箕子《洪范九畴》(上天安民之道的九大原则)之五就是“建用皇极”。九畴中第七畴是关于占验的——“明用稽疑”。
(2)地运,斗转星移,对应地上也相应发生变化。二十八星宿有星接连六十年不变,对应世界的某些地区几十年来总是战乱。有的地区以前是荒土地,但天象有变,地亦有变,所以很快出现崛起。
友情提示:要选择一个好地方,通常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选择地x的方法)
地有地x,就像人身的x位一样,有温暖、温和的反应。春季,好的地方草木先长,且旺盛。夏季,雨天时,离远望去,地上冒气处即是地x所在。秋季,地x处草木凋零最晚。冬季,即使再冷,地x所在处也比其他地方温暖,落雪即化。
此外,真正的地x,其来风也温和,不急不燥。
还有,每块地和人一样有旺衰。例如,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现代人住在里面再也不会诞生出伟人了——因为地运已过。
地运的变迁,有时间的周期,中国传统观点认为:它取决于天元运。一个元运为一百八十年,分为三元九运。其上、中、下三元,每个为六十年,这三元又进行三分,就变成九份,每隔二十年一变化;现在是处于下元八运。俗语说“富不过三代”,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当然,“富不过三代”,人们是否接受这个观点,还要看个人心目中“富”的定义为何。我的观点是:“富”,决非指一般高收入的家庭,而通常是指拥有一定规模企业、且具备传代可能性、而其兴衰又能引起社会关注的富有家族。
(3)与人结合。
不是好的地方就适合所有的人,就象好的岗位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干好一样。有福之人不落在无福之地。人运与地运是相应的。因此,研究风水研究易最好能懂天文,并善用天地人三才之道。
易学流派简述(6)
友情提示:古人风水运用的最高境界之一是“进庄望门断”,进入村庄以后,数着每家每户的大门推理,就能够判断每户的大致情况和重要事件。其中有一套极其严密的推理程序。(可见,只要技术过关,判断风水的优劣根本不用进入房宅)
在现代环境中,若能提供出准确的环境建设时间,数着小区的楼栋和单元号,就能判定每一户住宅的优劣以及发生的重大疾患和相应事件。我的长期实践证明:只要参数正确,其结果常常不可思议的准确。这是古人风水运用中所追求的“隔山打牛”的硬功夫。
(4)其它要则。
首先,逆水得财,顺水退财。观门前水的流向可知财旺否。日出东北,落于西南。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天道左旋,故日月东升西落;地道右转,故百川东流归海。
北京人为什么都认为西边和北边的地区富和贵?为什么多数人买房都喜欢这两个方向?就是因为:北京的地势西高东低,城内的水从西往东流,对于西边和北边来讲,形成了逆水的格局形势,所以才有对应的现实结论。你看,这世界哪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啊?!
中国的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天道左旋,故中国文化的传播只能先往欧洲传,然后再往美国传;不能走日本,走日本就走到死海里去了,没有发展。
其次,房有两个玄关,至少有一个要通。有的饭店装修很豪华,却没生意,就是因为玄关未开。玄关,相当于人的鼻子和嘴,若被堵上,则无法生存。
友情提示:现今,建筑、设计界很多人都认为:房间一进门的地方是“玄关”之位,其实大错特错!古人观点是——建房时,要把门设在“玄关”的位置,房子不同的坐向,其“玄关”的位置是不一样的。玄关一开,财气自然来!(现在对“玄关”的理解普遍都是错误的!)
关于“玄关”的判定方法,目前海内外已出版的著作尚未见有提及。
很多人没有懂得古人所说的“玄关”的真正含义和判断方法,就道听途说,其后果必然是贻害无穷。若有人再跟你说一进门的位置是“玄关”,你问问他是怎么推断出来的,他若说是某些书上写的,那你尽可相信他是个没有分辨能力的道听途说者。法法不相违,忽然间想起了佛陀所说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灭度多少(具体未记清)年后,来穿我僧衣者,多为毁我佛者”。现在定神冷眼观之,还真是那么回事。好恐怖啊!
8、杂占
包括测字,抽签等杂占方式,因其理论和系统性不强,故略。
以上各法,雅俗共赏。
其中,相术虽最为直观,但需长期观察总结。象数易,随机可用,但必须注意把握时机。时机抓得好,则更为精确,但能学到这一境地的并不多见。卜筮,流传于社会的只有筮法而无卜法,它对于近事近运的判断比较精确。与之相关的著作中,《易林》一书为贤人所精制,初始虽难以立会,熟练后则占无不中。此法比较繁琐,需有较高学术基础或明师指点,否则难以精通。三式和星象学,属于高层次的应用易学方法,无高人指点和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很难有神奇之效。神数和斗数,有些类似于高级电子游戏,其程序固定,可以解决相关的人生结构性问题,但对日常具体事物的论断,则难以灵活致用。风水虽然易学,但难精通;无丰富经验; 没有十年八年左右的深度细致钻研,难以准确应用。应用时当形理兼顾,以免事倍功半。六壬神课金口诀,破三才之道;无所不包。其入式法简单,行之有效;若遇明师相授,则会很快达致出神入化。
应用易学在达到较高运用水平时;必须要取外应;在未进行应用时;如先遇有外应;则以外应断之。
读书以潜心为要,做人以立品为先。无论何种应用易学方法,其应用都强调立德为主。此外,在专一和深入的基础上还需要博学,强调多元文化的贯通。
《易传》的智慧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卦象最基本的符号为y(……)和阳(—),称为爻,六爻组成一卦,全书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传”是对经文的最初解释,又称《易大传》、《十翼》(自汉始谓)。
孔子作《易传》赋予易以哲学意义。今人李学勤亦认为《易传》“纯乎是哲学著作”(《周易溯源》)。
易学各个流派的最终统领思想都出现在《易传》中。宋代苏轼著《东坡易传》,以儒释道三家全面展开解易。他以“道”“德”连言,侧重《老子》解易,丝毫不离《易传》纲领。
自清以降,人们研究《易经》大多都入而不出,淹死者不计其数。因此,若想真正学好易学,《易传》是必须要精读的。只有这样,我们学《易》时才能够出入自由。
《易传》的理论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