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第 16 部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西也没见他怎么着,就会了,而且还成了专家了。

    别人都是拜个老师吧,我还可以写写师生情谊什么的,到这位徐同志,好嘛,整个一个拿着书自个儿琢磨,如果写,我只能反复地写着一句话:“夜深了,他还在拿着书思考着,脑中灵光闪现”,别的基本什么都写不出来。天啊,我怎么选了这位高人来写啊!

    他到底是在多大年龄的时候开始成为一个能够看病的医生的,到现在大家也没搞清楚,反正没几年就成高手了,但如果真的按医生的标准来衡量,他又似乎一辈子都不是医生,因为他一直在搞政府的水利工程,看病是业余爱好,谁有病了就找他看,似乎也不怎么收钱,有时候还自己搭钱进去,比如后来那位江南大才子袁枚来看病,病还没看呢,徐灵胎先搭上了自己家那只正在下蛋的老母j,煮了给人家下酒吃了,外加酒钱若干。

    从他写东西的内容来看,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对中医的理解已经很牛了,并且这名气也已经很响了,当时一个著名的医学大碗儿尤在泾写了一本叫做《金匮要略心典》的书,就是请徐灵胎来写的序,如果当时徐同志的影响不大的话,这是无法想象的。

    而且从这个序中观察,徐灵胎对中医的理解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比如他就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不都是张仲景创的,“其方亦不必尽出仲景,乃历圣相传之经方也,仲景则汇集成书,而以己意出入焉耳”。这种认识较中医界一味尊崇的风气则更加深刻与客观。

    【长袖善舞】

    徐灵胎同志难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该同志长袖善舞、四面开弓,总是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且这几件事情还互不相干,让我这个习惯于一竿子叙述到底的后辈无法兼顾,比如说吧,三十二岁的时候,本来这边好好的学着医学呢,突然听说县里面要修运河,徐灵胎同志就开始高兴了,这是好事啊,为百姓造福啊,心里感到很痛快,还为此多喝了几杯小酒。

    徐灵胎就是这么个热心肠的人,对老百姓好的事情,没有不乐意做的,这是其他同志们的客观总结。

    可是,等到听说了修整的方案,徐灵胎觉得有些问题。

    毕竟是专业学过的,比起县衙门里那些业余水准的师爷们还是要强了不知几倍,很快,徐灵胎就看出了问题,于是把中医书往旁边一放,研墨、铺纸,开始给县太爷写信。

    看来人家徐灵胎同志是真有学问,信写的是条条在理。

    原来县太爷的意思是,在运河里靠近堤坝的位置挖,越深越好。这也不知道是哪位笨蛋出的主意,反正确实省事,距离岸边近好挖啊,挖完了土往旁边一放就可以了。

    徐灵胎写信告诉县太爷,您被蒙了,千万不能在堤坝边上挖!这样水来了冲来冲去这个堤坝就容易毁了,现在您省事了,到时候您还得修!

    还有,挖深是为什么?是为了运粮的大船走啊,您见过什么河两边深,中间浅,大船贴边走的吗?

    县太爷看信也傻了,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啊,那小徐同志你说该怎么办呢?

    徐灵胎又说了:应该在河的中间,远离堤坝的地方挖,从那个地方取土,不用挖那么深,因为河中心本来就深些嘛,这样就省力气了,大船走河当中,小的船走两边,多好啊,而且您别忘了,这样堤坝也安全啊,不用担心被水冲垮了。

    县太爷一想,也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嘿,这位小徐同志有两把刷子啊,这样吧,打今儿个起,县里面有什么水利的工程,你就帮助参谋参谋吧!另外,前面那个主意是谁给我出的?拉出去打个二十大板,如果以后还出这样的主意就把你的劳保给扣了!

    结果是,这个工程下来,“工省三成,塘以保全”。

    我说过,这位徐灵胎是位两面开弓的同志,按照一根筋的路子写他是不行的。他这边水利工程搞得热火朝天的,您想我就干脆好好写写他,都是怎么搞水利来利国利民的吧,您转过身来一瞧,他这边又给人看上病了!

    这天,徐灵胎同志在县衙里,感到很不爽,因为东山那边的一个搞水利的同志(东山水利同知),把徐灵胎的水利书给借走了(借余水利书),按说是好借好还啊,可这位兄台,一去不复返,跟没那回事儿似的,托人带了几次口信,都装不知道,徐灵胎这回决定亲自出马,跑到东山那边去跟他要,唉,早知道不借他多好啊!

    徐灵胎同志坐着小船到了东山,取回了书,刚出东山的衙门,只见一个人影飞似的扑了上来。

    大家都吓了一跳,但见来人扑通跪倒在车前,口中大喊“救命”。

    徐灵胎心里纳闷,我又不是县太爷,有什么冤屈对我讲没用啊,找错人了吧您呐!

    来人高喊:“没错!找的就是您,我不是来告状的,我是来要救命的仙丹的!”(我非告状,欲求神丹夺命耳!)

    徐灵胎这才松了口气:“是啊,告状找我也没用啊,怎么着?谁病了?家在哪里?”

    “家就在衙门口对面,人已经死了三天了。”

    徐灵胎差点没打马车上掉下来:我晕,这人都死了三天了!还来找我!

    “您听我说啊,本来都死了三天了,等要入棺的时候,死者的眼睛和嘴突然动了一下(方欲入棺,而唇目忽动),都说您能起死回生,您就帮忙救人一命吧!”

    徐灵胎心里话:这回该我喊冤了,这都哪位造的谣啊,说我能起死回生,这不是害我吗?!

    来人一看徐灵胎犹豫了,就拼命地磕头,搞了一脑袋的土。

    徐灵胎这样的古道热心的人哪儿受得了这个啊,一想,死者的眼睛和嘴动了一下,也许还真的有可能没死?

    “得,你也甭磕头了,快起来,我随你去!”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死者的家,徐灵胎诊视一番,又刻意将手放在死者的胸口,果然感觉有一丝暖气,本来想推掉不治的,当他手在胸口摸到暖意后,心里开始有了谱了,于是对家属说:“我的神丹在我的小舟里呢,你随我来拿吧。”

    患者家属乐坏了,果然有神丹!

    于是乐呵呵地跟徐灵胎回到了舟里,徐灵胎哪儿来的什么神丹啊,就是一种叫做黑神丸的成药,是用来“产后安神定魄去瘀生新”的,是活血化瘀的功能,主要成分是陈墨,我们的徐灵胎就给患者家属拿了两丸,告诉他们回去用水化开,给患者服下。

    徐灵胎心里琢磨啊,他认为这个患者不过是瘀血冲心,昏迷过去了而已,此药虽然不是治疗这个病的,但应该是对证的。

    虽然到底能不能救活,徐灵胎心里也不是完全有把握,但值得一试。

    结果药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就活过来了。

    这事儿,徐灵胎想起来也后怕啊,他说,对这些急救的药物:“医者苟不预备,一时何以奏效乎?”

    有的时候出差,也会碰到各种患者,那天出差到扬州,乘着小舟路过苏州,肚子饿了,得上岸吃饭啊,就叫船家把小舟停到桐泾桥边,然后上岸。

    谁也没有想到,这船停的位置,正好是挡在一家人的门口。

    这家姓倪,是以卖柴火为生的。

    此刻他们家的老爷子已经病危,家里人看病人已经不行了,就哭哭啼啼地开始准备后事了。

    船家恰巧看到了,可怜不过,就跟人家说:刚上去吃饭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灵胎,你们还不赶快求求,没准儿能活呢!人家刚救活了一个死了三天的!

    徐灵胎可真冤啊!

    倪家的儿子一听,有这么巧?我们已经听说过这事儿了(谣言传得真快啊),这位高手请都请不来啊!天哪,我老婆昨天烧的香还真灵哩!

    晚上的时候,徐灵胎回来了,正要登舟,倪家的儿子拦住了他,“哀泣求治”。

    徐灵胎听完,二话不说,进了屋子来诊视患者。

    诊视的结果是,这个患者患的是伤寒,已成阳明腑实之证,应当用泻下之法,但是由于没有使用,结果邪热内炽,“昏不知人,气喘舌焦”。

    徐灵胎说:“这是大承气汤证啊,就用原方,不必加减!”(大承气汤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主要功能是通过泻下来清阳明腑实之邪热与燥结的)

    然后提笔写了大承气汤的方子,告诉患者:“喝了一付药如果大便没有泻出来,就接着服,一旦患者泻了,就千万不要再服用了!”(一剂不下则更服,下即止)

    然后登舟,扬帆而去。

    当在扬州办完了事儿,回来仍旧路过苏州。

    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巧的是,小舟仍然停在倪家的门口(不知道是不是船家故意的)。

    再看倪家老爷子,正扛着柴火干活呢,“其人已强健如故矣”。

    一家人忙拜谢徐灵胎。

    徐灵胎微微点头笑了笑,又踏上了归途。

    水波中,小舟已经荡出好远了。

    还可以依稀看到一家人在那里招手呢。

    多年以后,当徐灵胎在记录这则医案的时候,还在感慨,张仲景那个时候的古方,如果方子与病、证相吻合的话,那效果真是如神啊,可是周围的医生往往不会用,就是因为总是不能塌下心来认真地阅读《伤寒杂病论》啊。

    【不把上级当领导】

    各位看官,您看我写他诊病写的热闹吧,实际上我们的徐灵胎同志忙里偷闲,一转身,又去搞水利工程去了。

    因为政府又要修整运河了。

    这次是大修,不仅仅是县里的小动作了,声势浩大的很。

    徐灵胎听说后,心中又兴奋了起来,政府终于要为百姓做好事了。

    于是也兴致勃勃地赶到了现场,看看各路修河大军云集的大场面(估计他是代表县里面来的)。

    果然是大场面,督办大员的气魄很大,指挥得挥洒自如。

    看到那些运河上泄洪用的涵d,督办大员手一挥:全部给我填死!

    徐灵胎差点没一头扎到河里去,把泄洪涵d堵死?别是我听错了吧?

    忙问问别人,别人告诉他:您的听力正常(看来古代也有很多拍脑门做决策的官员)。

    徐灵胎急了,这不是开老百姓的玩笑吗?于是跳将起来,直奔督办大员。

    同事们吓坏了,忙死死地拉住他:疯了吧你,这是朝廷派来的督办大员!人家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你不想在圈里混啦!

    徐灵胎:我就是不混了也不能让他这么胡来啊,这里关系着周边四个地区的百姓安危(此四府咽喉),能说堵死就堵死?不行,我得让他收回命令!

    大家直吐舌头,得,您自个儿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徐灵胎直奔督办大员,直指堵死涵d的错误。

    督办大员哪儿下得来台啊:你哪位啊,这么跟我说话,我下的命令就是朝廷的命令,你算老几啊?

    徐灵胎见人家不听,好,你给我等着,我虽然是一介草民,但我说的是真正的道理,我还有一支笔,你就给我等着吧!

    一转身,腰杆挺直地走了。

    徐灵胎回到家里,再次铺好纸,又拿出笔,开始狂写。

    于是,一封封上访信如同一支支利箭,从徐灵胎的家中s了出去。

    好嘛,这位督办大员还没反应过来呢,身上已经和刺猬差不多了。

    好在政府里也有为老百姓考虑的官员,各级领导开会一讨论,人家徐灵胎说得有道理啊,这泄洪涵d堵死了,大水来了怎么办啊?我们不也得喂鱼了吗?

    于是,这个堵死泄洪涵d的命令就被取消了。

    徐灵胎同事们吐出的舌头这才缩进了口中。

    徐灵胎同志也感觉很爽,转身又给人看病去了。

    我说过,这位同志长袖善舞,我只能尽力把事情按照医学和水利工程两条线索来叙述,如果再把他在音乐方面的杰出工作,还有勘探地理方面的一起搞进来写,这事情就乱了,您看着也一定发蒙——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写到这里,我就代替大家一起问一个问题吧,这位徐灵胎同志到底想干什么啊?难道他真的是个天才吗?

    如果按照我这么写下去,那他在我的笔下的确就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天才(反正从各种资料来看他也的确是个天才),他兴致勃勃、在各个领域都是专家、他凡事必出头、他紧张忙碌,他成了一个永动机,他成为了一个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但这些似乎又都是表面现象,凡事都总是有缘由的,他的动力在哪里?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让我们来仔细地琢磨一下吧。

    首先,从他的性格来看,这位徐灵胎绝对是一位热心肠的同志,他长得身材魁梧,宽宽的额头,上了岁数后还留了一缕长须,有练武之人的侠义之风,好打抱不平,看见不合理的事情非管不可。

    以上是从性格方面来分析,但是并非所有的侠义心肠的人都像他这样学问特好,更多数的人都走上了好勇斗狠的道路,动辄掀桌子亮兵器,一言不合便动手,最后成为了武侠小说人物的原型,其结果往往是在各种比武的场合中挂了。所以,我们还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让我们来看看徐灵胎学习的最初阶段都学了些什么吧。

    像大多数的人一样,他学的是如何写八股文,主要是以四书为学习内容的,这四书大家都熟悉,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讲的都是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可能一般人、通常的书呆子学了有的会成为死读书本的典型,但像热血心肠的徐灵胎不但没有读死书,反而把书中精细的道理都理解了,成为了他做人的准则。

    估计徐家对四书中的《孟子》情有独钟,因为徐灵胎同学的父亲,徐养浩同志的名字就出自《孟子》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徐灵胎同学也深受影响,那么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呢?

    这位孟老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重视老百姓。

    徐灵胎深得其要。

    我们纵观徐灵胎的一生,凡事没有不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的,为人看病,那是因为老百姓病了,诊病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兴建水利,那是因为水利可以使老百姓得以丰收,家园不必被水冲垮。袁枚记载他:“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也就是说他平时为人就是这样,别人家丧葬没有钱了,谁家的粮食没了揭不开锅了,他都觉得自己的心里难受,能帮忙的一定出手;乡里修造了桥梁道路的,此类方便百姓的事情,他是见义必为。

    他对朋友讲的是个“忠”字,对家里的父母讲的是个“孝”字,他之所以还研究了一下音乐,那是因为他的母亲年龄大了,眼神不好,他就花钱聘了昆曲演员为母亲唱戏来让母亲开心,他觉得演员唱得需要改进,就捎带地研究了一下昆曲,结果研究成了音乐家,实际上全出于一片孝心。

    这份孝心有多大,您自个儿衡量一下吧。

    这就好比说是您的母亲就喜欢商店里的那个雕刻工艺品,您就说了,妈,他们雕刻的那个还不够好看,我给您雕吧,然后您就为了母亲的欢欣开始狂雕,结果废寝忘食,天长日久,雕出来东西一看,您都够雕刻家了。

    您说这份孝心有多大吧。

    人家袁枚是大学问家,他总结得好,他说:“《记》称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重德而艺轻。不知艺者也,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人但见先生艺精伎绝,而不知其平素之事亲孝,与人忠,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是据于德而游于艺也!”

    得了,我啰嗦了半天的事情,人家袁太史几句话就给解决了。

    就是这样,如果单单看历史文献的记载,那么这位徐灵胎就是一个天才,太潇洒了,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但是如果您切入这些文献的内部,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一切表面现象的内核是一个人的德行,如果这个人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具有高尚的品德,那么,他所做的所有的这一切就都是合理的了,他不但不会觉得自己太忙了,还会觉得自己忙得不够——怎么时间不够用啊!我们就不再会说他天生就是一个天才,而只能说他为了心中的信念,把自己成了一个天才。

    这就是隐藏在纸面下面的真相。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层面的内核,那么我觉得我是在写一个精力过剩的躁动狂。

    而有了这些内核,我才感觉自己是在写一个正常的人。

    一个心中充满了信念的正常人。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徐灵胎是如何给人诊病的吧。

    【这个医生很特别】

    这一年的夏天,天气尤其的热。

    江南之地,更是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有的时候在太阳下走一段路,仿佛都能被热昏过去。

    有个叫毛履和的人,他的儿子毛介堂病了,是因为感受了暑热而病,这种病在中医里面是归入温病的范畴内的,当时身上发热(暑病热极),大汗不止,但是脉搏微弱,四肢冰冷(脉微肢冷)。

    这时候把徐灵胎请来了。

    徐灵胎来了一看,前面的医生判断是热证,仍然在使用清热的药物呢。

    没错儿啊,这么大热的天儿,当然是热病多了。

    徐灵胎诊断后,告诉患者的父亲毛履和:“的确是暑病,但是你的儿子的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应该赶快用人参附子之类的温热药物来回阳救逆!”(这一幕看着眼熟,在李东垣诊病的时候也出现过)

    毛履和听了,面有难色,小声嘀咕:“人家医生都说了是温病了,应该用清热之药啊。”

    可见此时温病的概念在老百姓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徐灵胎急了:“这是温病没错,可是温病也有变证啊,病情变化了,药物也要随之变化啊。”

    这位毛履和还是觉得不对:“您看这患者身上还发热呢,还出汗呢!”

    徐灵胎可真的急了,因为病情正在变化啊,他走上前,抓住毛履和的衣服,瞪着眼睛说:“我们是朋友啊,所以我不能坐视不管(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如果我没有把握的话,又怎么敢随便拿这种病重的人来做试验呢(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

    毛履和被吓呆了,傻傻地望着变得陌生的徐灵胎。

    徐灵胎接着说:“如果您不相信我,那么患者服了我的药后,假如死了,我情愿以身偿命!”(死则愿甘偿命)

    这不是徐灵胎好打赌,而是因为病情太急,迟则晚矣!故徐灵胎置个人的利益于不顾了!

    好说歹说,才劝患者的家人同意,把药给患者喝了。

    结果是一付药下去,患者的汗就止住了,四肢也暖过来了。

    然后徐灵胎再调换了方药,最后用了十天的时间,这个患者痊愈了。

    徐灵胎在医案里记录的他诊断的依据:“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清末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在后面评注道:“舌润二字,最宜切记”。

    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详细体会一下。

    后世的王孟英很喜欢徐灵胎,对徐的医案爱不释手,一方面是因为学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古道心肠的医生,在王孟英的行医生涯中,也多次出现过在危急情况下愿抵命来救治的事情。

    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医生。

    这是获得了至高的境界的医生,有了至高的境界,让他们获得了至高的医术,有了至高的医术,他们才能做出如此至情之事。

    他们做得都是小事,也就是给人看看病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他们的身上,有某种东西,让人的心里觉得感动。

    这种境界还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

    这一天,苏州市里又来人请徐灵胎了。

    徐灵胎跟着来人就上路了,患者的家还比较好找,就在当时苏州衙门的旁边,姓杨。

    出了什么事儿呢?

    原来这杨家的儿子是个浪荡公子,都三十多岁了,还不务正业,整天往那个烟花柳巷里钻,这不,前些天又偷了自己父亲的一千两银子,跑到妓院给花光了(以狎游私用父千金),事情不知怎么就暴露了,把这个杨老爷子气的,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一通打,这位杨公子本来就又丢人又现眼的,再加上这么一顿打,郁火没处发泄,就病了。

    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先是有点儿像感冒似的,然后精神不振,身体感觉沉重。

    先请了位医生,这位先生一看,这是个大虚之证啊,于是就用大补之药,方子里面每天都有人参三钱,结果病不但没好,还把身体搞得硬的像尸体一样(身强如尸)。

    这下可坏了,这杨家上下以为这位杨公子要挂了,就悲痛万分,杨夫人还痛责杨老爷子,儿子不就花你点儿钱嫖了一下吗?至于打成这样吗?

    杨老爷子没办法,只好请来了徐灵胎,心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徐灵胎到了杨宅,一进内室就被吓了一跳:一家人正围在窗边痛哭呢,跟遗体告别似的。

    徐灵胎还得劝:别这样啊,我还没诊脉呢,大家先强忍悲痛,等我诊完脉再说吧。

    于是众人让开,徐灵胎诊了脉。

    然后又按了按患者的身体,发现他浑身上下有许多的痰核,在皮肤里,肌r外,有大有小,上千个吧(大小以千计)。

    诊完以后,徐灵胎哈哈大笑。

    当时杨家上下都晕了,有几个手快的已经捡来砖头准备扁徐灵胎了。

    徐灵胎把脸转向大家,问:“你们都是在哭他要死了吧,现在你们可以到边上的衙门里,把行刑用的大板子借来,再打他四十大板,他也不会死的。”

    杨夫人已经气得大脑短路了,杨老爷子强忍着表示不相信,说:“我儿子,现在他吃人参的钱已经有一千两银子了,如果能痊愈了,我愿意再出一千两银子作为给你的酬金!”

    徐灵胎止住笑容,淡淡地说:“这种许诺可以打动别人,但是对我没用,我就是尽我的道义而已。”(此可动他人,余无此例也,各尽道而已)

    杨老爷子一看,这位说话不同寻常啊,看来心里真有东西。

    于是冷静下来:请先生开方吧?

    徐灵胎开了些极其平淡的清火安神的方子,然后用一种神秘的粉末药物来冲服。

    大家都傻了,这么简单的方子,能行吗?

    先别议论,或许行呢,没看见人家有那种神秘的粉末秘方吗?

    徐灵胎在众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离开了。

    三天以后,患者就可以讲话了。

    五天以后,患者就可以坐起来了。

    一个月后,患者就行动如常。

    真是神了!杨家老小喜出望外,正好赶上牡丹花开的季节,杨家的牡丹花开得也分外地好,于是杨家的亲戚组织了一次赏花宴,也把徐灵胎给请来了。

    在宴会上,徐灵胎同志郑重地提出了诊费的问题。

    他对杨公子说:“你服用了一千两的银子买人参,使得病重了,服了我的粉末药却康复了,我的药的本钱能不给我吗?”

    杨公子的舅舅急忙说:“当然要给的喽,您就说个价吧!”(必当偿,先生明示几何)

    徐灵胎微笑着说:“使病情加重的药的价值是千金,我的去病的药的价格当然要翻倍了。”

    杨公子吓得差点打椅子上翻过去——嫖妓用了千金,人参用了千金,这又来了两千金!我不活了!(病者有惊惶色)

    徐灵胎看到杨家张皇失措的样子,安慰道:“别害怕,逗你们玩儿呢,不过八文钱而已。”

    大家又傻了:“啊,什么秘方这么便宜啊?”

    徐灵胎:“萝卜籽啊(中药叫莱菔子),还有些服剩下的,大家可以看看。”

    于是从兜子里拿出些剩下的莱菔子,大家纷纷抢过来看,果然是萝卜籽啊。

    大家纷纷大笑(杨公子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两千金降到了八文钱)。

    原来这位杨公子身上的痰核,都是误服人参后,一身的痰邪(这是中医里特殊的概念,中医称体内y体不正常地黏稠者为痰,与平时吐的痰不是一回事)被补住凝结而成,服用莱菔子半年后,全身的痰核方消。

    (注:莱菔子炒用药性下行,可以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生品药性上行,可涌吐风痰。朱丹溪谓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意其力大。)

    其人性情至真若是,本来确实可以奇货可居的事情,却淡然处之,还颇为有趣地逗逗那些有钱却仍小气的富贵人家,真是爽啊。

    【批评家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前面说过,我把徐灵胎划入中医批评家的队伍中,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这么想。其实他对某些名医的怀疑从他弟弟的治病过程中就开始了,后来,随着他自己的阅历日深,他越发地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他给人看病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被庸医治坏的患者,所以他的怀疑与愤怒与日俱增,最后终于无可抑制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批评家徐灵胎是如何炼成的吧。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偏偏是徐灵胎成为了中医批评家?

    是啊,天下古往今来的中医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徐灵胎这么突出呢?

    我的答案之一是:首先因为他不是圈里人。

    许多事情,自己如果身处其中那是看不清楚的,有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就随波逐流了,可是如果您身处其外就不一样了,您可能看的特清楚,哪件事好哪件事坏的。

    长期以来,中医是有圈子的,大家互相维护着,互相担待着,有时候这是好事儿,有的时候可就不一定了,比如说有位患者,前面那个医生没看好,患者到您这来了,您也别说是前面那个医生的毛病,千万别互相骂,因为没准哪天某个患者您没瞧好,他又跑到前面那位医生那里了,这如果要是结过梁子,那人家可就不一定说出来了。

    如此之类的事情很多,所以中医不擅长自我批评,您什么时候瞧见哪位中医怒火冲天地骂前面的大夫了?一般的老中医都是慈眉善目的,即使您抱怨,说前面给我瞧病的那位大夫不怎么样,吃了两个多月了还没见效,这位老中医也都是笑眯眯的:方子开的还行,就是火候上……然后微微一笑,谁都不得罪。

    过去圈子里这些事情讲究着呢!

    正因为我们这位徐灵胎他不是圈里的人,人家归水利部管,所以他可以不用顾忌地批评别人,而且,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家看不到的东西,所以他的角度比较特殊。

    徐灵胎同志等于是打入中医圈内部的圈外人。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有一天,有位大官的公子,觉得自己身体搞得太厉害了,这么下去可不行啊,该保养一下了,就请来了两位专家,来专门请教一下养生的问题。

    两位专家一位就是徐灵胎,另一位就是一个圈里的老中医。

    徐灵胎步入这位公子家大门一看,嘿,这个气派啊,雕梁画栋的,真是有钱。

    等两位落了座,大家先是客套了会儿。

    然后这位公子进入正题了,他很虚心地请教徐灵胎:“先生,这次我把您请来,是想麻烦您件事。”

    徐灵胎看人家真虚心,也挺客气地回答:“什么事啊,尽管说。”

    贵公子:“我想向先生要一下长生不老之方!”(向余求长生之方)

    徐灵胎差点儿打椅子上跌倒,气得鼻子都歪了,心想:这位白痴吧?

    这样想着,嘴上也没客气,就回答说:“公子您的问题真的不同寻常,这样吧,您先帮我找到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给我看看,然后我再帮您配一个长生不老的方子,如果您没法儿找来长生不老之人,那我的长生不老之方也就没法儿弄了。”

    这位贵公子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想身边哪位是长生不老的呢?打街坊邻居开始想,想出好几十里地了也没想出来,这就开始翻白眼了,很不高兴(其人有愠色)。

    于是就把那位老医生拽到了一旁,又跟这位老同志讲:这位徐灵胎很不够意思,干脆,您就把长生不老之方给我吧。

    老医生也没谦虚一下,就把长生不老之方给了这位公子。

    于是这位公子回到大堂,手里拿着这长生不老之方,来气徐灵胎来了:“这长生不老之方人家老先生已经给我了,你还真小气,这有什么吝啬的啊?我给报酬啊。”(乃傲余曰:长生方某先生已与我矣,公何独吝也?)

    徐灵胎眼睛瞪得跟铃铛似的,心想我不是做梦吧:“那您把这长生不老之方让我见识一下呗?”

    贵公子:“看就看,我可比您大方,拿去看吧!”

    徐灵胎接过来一看,原来都是些血r有情的温补之品(估计一定包括些鹿鞭驴鞭之类的),只是故意把制作方法搞得非常的复杂,使得看上去很不同寻常罢了(估计有找原配的蟋蟀这一项)。

    徐灵胎差点喷了出来,今天可真是开了眼界了!

    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等到没人的时候问这位老先生:“大哥,您的这个长生不老之方,是哪位老大传授给您的啊?太让我开眼界了!”

    老同志很惭愧,小声地说:“老弟,你别笑话我,你不是靠行医来吃饭的圈里人(子非入世行道之人耳)。”

    徐灵胎:“这跟圈里人有什么关系啊?”

    老同志:“凡是富贵之人,什么都不缺,就是怕不能长生不老永远纵欲罢了,所以一遇见名医,就要问长生不老之方,如果不知道这个方子,就显得你学问很低,人家别人都知道,你怎么不知道啊?还怎么混啊,我不是故意要骗他啊,实在是人在圈里混,身不由己啊。”

    徐灵胎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秘方都是这么回事儿啊!(余因知天下所传秘方皆此类也)

    果然,在告辞的时候,贵公子给了那位老医生一大笔银子。

    回去以后,徐灵胎同志也没客气,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他把这件事写进了他写的书里,书名叫《慎疾刍言》,后来出版了。(这有点儿像现在的记者化妆成小贩打入制造假货的圈子,取得第一手资料后予以曝光)

    也不知道这位贵公子在吃了那么多的驴鞭后智商是否有所提高,看了这本书以后是什么感想。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位老同志一定很不爽:太不够意思了!这不等于把我的行业秘密给曝光了吗?我以后还怎么给人家开长生不老之药!

    可是徐灵胎同志一定是不怕的,因为:我不是圈内人。

    成为一个中医批评家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必须要博学。

    也就是说,您看的书必须多,您得见识比别人的广,否则您没法儿批评人家。

    百~万\小!说这对徐灵胎不成问题,他在这方面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毛病,他在《慎疾刍言》的序言中说他自己在学习了中医以后,看过的中医书“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这可不得了啦,这句话算是把徐灵胎的成才秘诀都给泄露了!

    您说他是怎么就成了天才了?您说他怎么没有拜个老师就成了国手了?人家下了苦功了!人家读过的书,比你专业搞医的人读得都多不知道有多少倍!您说人家能不成才吗?

    当时另外还有个名震天下的医生叫叶天士,他比徐灵胎年龄大些,他们算是当时的医界双璧,这位叶天士是圈内人,他和徐灵胎正好是两个路子,他是拜老师出来的,一共拜了十七位老师,尽得其学,终成一代大家,有一次叶天士曾对门人讲:吴江来了一位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太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后来,叶天士得到了宋版《外台秘要》拿来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又对门人说:“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不可轻量也。”

    看到了吧,连专业搞中医的叶天士都有没读到的书,而人家徐灵胎却读了,不但读了,还使用的颇为得力,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人家的见识太广了,批评你几句那是顺手的事情,您就别冤枉了。

    而且像徐灵胎这种无门无派出来的最适合做批评家,人家公平啊。

    这中医界一直以来有个毛病,就跟这武林有点儿相似,分门派,一见面,您是哪派的啊?搞不好会互相说些过头话,古代有的时候还会互相骂起来,声势很是骇人。

    这可就给人家徐灵胎机会了,人家是圈外人啊,人家无门无派啊,所以,人家看得更清楚,他可以把所有人的缺点,一齐都给批评了。

    【愤怒的火焰】

    成为一个中医批评家的最后一个条件是:他的心一定曾经被愤怒的烈火烧伤过。

    这种愤怒的烈火我们一定感觉熟悉,让我们回忆一下,在徐灵胎的弟弟们相继去世后,当他抱着一堆厚厚的书走过中庭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曾经闪烁着愤怒的火焰。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股火焰我们似乎看不到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熄灭,它们仍在他的内心深处继续燃烧。

    而且,一再被庸医所刺激,最终它们变成了徐灵胎向庸医开火的动力。

    说句实话,这种被庸医所刺激的故事我有点儿不愿意写,太伤心了,但是我也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还是举两个例子吧。

    话说有一天,有人来请徐灵胎来了。

    来的人是谁呢?是嘉定的张雨亭。

    只见他行色匆匆,满脸憔悴,进屋就冲着徐灵胎说:“徐先生啊,帮帮忙,救命吧!”

    徐灵胎忙问:“怎么了您这是?急成这样?”

    张雨亭说:“我的姻亲家姓施,原来是崇明的,现在住在盘门,他的儿子患上了血痢,这个病可不得了啊,这一昼夜拉了有上百次了,痛苦得要死了!您快去给瞧瞧吧!”

    徐灵胎一听,那是病得不轻啊,搁谁这么拉都受不了啊,赶快吧!

    于是二人雇了小舟,一路来到盘门。

    徐灵胎诊了患者的脉后,告诉家属:“这是热毒蕴结于肠中啊,应当用黄连、阿胶等药来调治。”

    于是开出了方子,给患者服后,很快就感觉病去了十之七八分,肚子不再那么痛了。

    大家都松了口气,于是徐灵胎告别回来了。

    等到第二天出诊,徐灵胎看见患者“神清气爽,面有喜色”,诊脉后又开了方子,于是就又走了,临走的时候,约好隔一天以后再来。

    结果还真的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就来狂风,估计是个小型的台风吧,这小舟水路可就中断了,徐灵胎干着急,没办法。

    到了第三天水路才通,于是就赶快雇条小舟,到病家去看看。

    一进门,徐灵胎就发现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对了。

    因为徐灵胎发现这位患者正怒气冲冲地瞪着自己呢。

    奇怪啊,这可与前两天的态度截然不同啊。

    徐灵胎就问:“您这两天怎么样啊?”

    患者厉声回答:“都是你开的好药,病已经重了!”(用得好药,病益重矣)

    然后噼里啪啦故意摔打着手里的东西。

    徐灵胎仔细琢磨了一下,没错啊,应该见效了?怎么成这样了呢?

    没办法,见患者不理睬自己,徐灵胎又看看患者的父亲,问:“除了我这个药,患者曾经服用别的药了吗?”

    患者的父亲面色尴尬,低头不语。

    好嘛,我们徐灵胎同志长这么大也没被人如此给吊过脸子啊,得,什么都问不出来,那就告辞吧。

    刚刚走出大门,就看见两个医生正在往门里进。徐灵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