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
性的学习 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作品:性的学习
作者:马晓年
内容简介:
中国的性学研究领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岁月,如今,顺着 改革开放的春风,全民思想素质的提高,性话题这块坚冰终于在普通百姓面前打破了——与性相关的各种级别的讲坛、论坛、夜话、出版物、学术论文、法律援助相继出现。本书倡导“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有性健康”的四项“性认识”原则,向社会推广正确的性学习方法。
正文
第一篇 中国性史简读
中国古代性学发展史迹
说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性学习亦然。中国性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追溯远古年代,到近代性学生态的现状的分析,学界专家总结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整个古代性学发展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古人倡导曾以“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内核。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性学论述最早起于远古的商周,先秦便有初步的雏形,秦汉隋唐发展较为迅猛,从宋到元朝,性学受到了阻滞,到了明清两代,虽然性学研究得到了谨慎的承认,但除了文学作品外,在学术论著方面却不见新的突破。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桎梏使性学研究受到限制,因而造成我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失传或传至国外,在西方和日本等地得到了保存和借鉴。尽管如此,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仍可使我们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具有人文意义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献、文物或艺术品等追踪到古人性观念的变迁,说明中国不愧是世界性文明的最重要的发祥地。下面我们不妨从悠久的几个时期中性学发展的史迹和古代性文化遗产中寻觅一下中国古代性学和性教育的思路和实践。为此,我在本书中特呈予读者数百件性文物或艺术品,以帮助我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虽然古人对性的认识经历了迷惘、朦胧、敬畏、崇拜、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的曲折而反复的漫长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更时而开放、时而避之惟恐不及。但从历史上看,中国仍把性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人生乐趣,看作是一种技艺和一门学问,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我们不难从中梳理出一些头绪。如果我们不对性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对性的认识将是不全面的。
性崇拜中有缘由
性a是人类两大生产方式之一,没有性a便没有人类的自身再生产,没有性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不会继往开来。人类在原始时期性与生殖崇拜是普遍存在的。先民之所以存在性崇拜(包括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性j崇拜),就是因为他们对性活动带来的那种非凡快感及性活动的生育后果总感到无限疑惑和惊喜,因此才把性与生殖活动看得那么神奇和神秘。性与生殖仿佛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敬畏和崇拜之心油然而生。如把石笋、蝉、蜥蜴、龟等比喻为男性生殖器,把dx、石环、双鱼、蚌、瓜、荷花等比喻为女性生殖器,把蛙、蟾蜍、葫芦、石榴等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而双蛇缠绕、鸟叼鱼等则是性j的象征。
1979年,辽宁西部东山嘴、牛河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象征物——陶质妇女l体小像。这类小像,国外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多有发现,被称为“早期维纳斯”。这些小像通常都对女像的臀、腹、茹房等处作夸张处理,表现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东山嘴“祭坛遗址”发现的两件无头孕妇l体像也是如此,腹部隆起,臀部肥大,y部也有三角形记号。1974年,青海柳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件人像彩陶壶,其上塑有一l体人像,茹房突出,生殖器却兼具有两性特征,为“两性同体”像。相比之下埃及“女神摩特”更加典型,秃鹫的头,茹房表明女性躯体,却有一个勃起的yj。神话学研究表明两性同体为古人生育与爱情等神祗的特征。
到了父系社会,男性生殖器崇拜物也随之出现,如我国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柳江金兰寺等处发现的陶祖、泉州等地的石祖等。还有如1968年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祖,1982年西安三店村西汉墓出土的铜祖也都属于此。其中的陶祖历史比铜祖还早4000年。“祖”即是男性生殖器,它是由象形字“且”发展而来,旁边加上“礻”部,意为祭祀男性生殖器。
在天津文管处保存的一件棱柱状战国玉器就颇似男性生殖器,其上的铭文更形象地记录了男性性生理过程,能长能短,能伸能缩,能吞能吐,最后还讲“顺则生,逆则死”。至于近年来多次发掘的岩画中更是存在大量大胆、清晰表明男女性器官、交媾、生殖、欢庆的场面,说明性与生殖崇拜的历史是悠久的,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仅就考古发掘来看,华夏民族在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方面并无特异之处。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这种崇拜仍持续且深刻地植入于传统观念之中。古代传说中女神女娲造就了人类又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被后人传为婚姻之神,备受祭祀。
远古商周y阳学说的缘起
我们的先祖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代。经过母系氏族部落阶段,至黄帝以后,转为父系氏族部落,并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性学的初期正缘于此。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是依附于大自然的,所以人类对大自然的膜拜远远超过了对人类的本身的膜拜。人类在对大自然膜拜中,也没有停歇对大自然的探索。人类从探索中总结了一条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这种二元之说就是“y阳”二字。y阳是宇宙间相反相成的两种根本力量。y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为y,向日为阳,可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把y阳引申到两性关系后,认为男女的交h不仅是单纯的欲望发泄,更是y阳两种宇宙力量在人类身上的具体体现。
战国时子思、孟子率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后来汉儒董仲舒也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正因为这样,古人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或嘉奖。在这些感应之中,人类的性行为和天的感应尤其密切。《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就是从女y的生育功能引申出天地y阳学说的起源。
先祖把表现y阳作用的人体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视为神圣,而渐衍成性器崇拜的习俗。古人一些部落对“性”的张扬与对性器官的崇拜由此开始向外域逐渐扩散。广东韶关仁化县境内有岭南第一奇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的丹霞山,最近发掘出二处绝景——阳元石、y元石,堪称世界之最。阳元石在锦江之西、玉女峰旁,高达28米,直径7米,形状色泽酷似勃起的yj,充满阳刚之美;y元石在锦江之东、长老峰下,高10。3米,阔4。6米,形状酷似少女y户。两奇石与玉女峰、双r石、望夫石等共同构成一组具有特色的、具有生殖文化意味的丹霞山奇观。1988年,在内蒙古曾陆续发现了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内容可分为男g女y、男女交媾,求育舞蹈等几类,反映出y山远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
上古生殖崇拜的遗风是求子,因而崇尚“石祖”,认为“石祖”是男性生殖器象征。儒家经典中有大量佐证:天与地,y与阳,要交h才好,才是万物的生机。因此男女交h是一种带有神圣意义的现象,是一种值得崇拜和讴歌的美事:“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归妹”即嫁女,把嫁女提到这样一种高度来认识:“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孟子肯定性需求和食欲一样是每个人应该获得满足的最基本要求,对于老子“食色,性也”的说法也无异议。
《诗经》国风部分也收有大量情歌、恋歌。孔子非道家,但他称赞《诗?周南?关睢》为“乐而不y,衰而不伤”。因此,儒家哲学本来不是禁欲哲学。由原始的性——生殖崇拜,进而表现为重后嗣、敬祖先,以及y阳交h的天人感应论,再加上在人的物质生活中把性欲和食欲看成同等重要的基本需求而倍加重视,这使儒家哲学带上了不少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色彩。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对性过程就有相当成熟的认识,房中术文献中就有许多与现代性学观点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他们曾强调性反应过程有“萌欲”、“积欲”与“释欲”之分,这与现代性学理论中性反应周期的二分法、四分法或五分法是类似的;又如他们曾强调“御女之道,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这与现代强调的“前戏”是一致的;古人关于性兴奋期“春情荡漾”时“男三至、女五至”的详尽描述,表明他们对性活动过程的观察不可谓不细致入微,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实验室研究。历史上仅存的宝贵性学文献,显然都是建立在对性实践活动进行大量细致、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无不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古人对性的认识还可以从古代制度上找到佐证。《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对中国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书中记载有设“媒氏”之宦,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妇二十而嫁”,并记载“中春时节,有男女之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由此说明“欢会”不仅可以自由谈情说爱,确实可以发展到性关系。
《易经》有乾坤两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还是男女两性性器官的符号。在古老的性学说中,“一y一阳之谓道”,y阳被认定为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在这自然法则作用下,人类不断地繁衍后代过程亦即“易”。据考证,东周时期出自周文王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它把男女两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两性的相交来联系自然,重点阐述自然和人变化(易者,变也)的原理。说明在远古就已经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
以《易经》为代表的y阳文化,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并把生殖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易经》在阐述y阳变化万物的哲学观念时,也有许多有关性的描写,如“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些阐述赞美宇宙生成万物的伟大,把两性的交媾推及天地交h的广阔领域,并把对人类性和生殖行为的赞颂普及到对社会、政治、道德的产生与运动的赞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合y阳》更是一本纯粹的性学著作。此外,在商周时代成书的《诗经》、《周礼》等古籍中,也有不少有关“性”方面的探索和表达。
y阳之道缘于商周,后来被道家所发展,并成为以后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基础。道家认为,男性为阳,女性为y,应“y阳结合”、“y阳互补”,甚至“采y补阳”。以后,这种y阳论的思想又被作为男尊女卑的理论根据。《易经》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就从天与人关系中进一步印证并阐发了y阳学说的可信性。
先秦性学著作的兴起
先秦是中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奠基并兴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关性学的学术专著已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及房中八家的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在相关领域的拓展与研究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1。《黄帝内经》 这是先秦时期面世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成书于春秋时代,其内容广涉民间多门类的学科。《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都记录了不少关于性学方面的知识和中医诊治概要。我们可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证:(1)y阳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点:古人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均以y阳分类,这在《内经》中有较多论述,这些认识虽不一定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但其所据“人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论却是不无道理的;(2)对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认识:《灵枢》认为已婚女子停经,如其寸口脉搏动非常有力,则是怀孕之兆,《灵枢》还认为男女两性婚配交h可成孕,但精气jy则是成胎的基础;(3)男女性疾患的记述:如对筋痿(阳痿)的认识,《素问》已认识到情性的欲虑太多,且为外界性刺激所惹发的y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满足,或房事过于频繁,可使性功能的松弛纵退,同时还记载有许多病症名,此为后世男科、女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探索性疾患的病机:如《灵枢》已经提到当心祖先有病邪,继之肾应而乘克时,则男子病态的面色反映在鼻头部位的为小腹疼痛之证,在鼻头下的为g丸痛,在鼻头中间直线上的为yj痛,上部为j根,下部为g头,狐疝、y器溃烂等病,《素问》提到任督脉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脉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等;(5)记述性疾患的诊治:如《素问》认为,孕妇近足月,虽感不适但脉象却无异常时即可估计其临近分娩,在治疗上,对孕妇如因病须用某些反应较重的药物时,也可考虑能减病之大半而止的药量;(6)有关性养生的认识:《素问》告诫世人,若醉酒滥行房事,可使精气衰竭、真元耗损、形体气血虚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y欲,纵情以求过度的性快感,故常损寿命……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这是合乎养生之道的。从如上六个方面,充分说明《内经》在性、性生理、性诊治、性养生诸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的阐述,这为开拓和发展中医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汉墓《养生方》 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其成书年代至少早于公元前100年,是古代性养生学的最早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有《合y阳》、《杂疗方》、《十问》和《天下至道谈》四部书。《合y阳》出土时,和竹简《十问》合卷在一起。帛书整理小组根据简首语以“合y阳”作为篇名。全书讨论了y阳交h即男女中提的“十动”、“十节”是指模仿动物活动姿态的十种性j运作及抽送效果。“十修”、“八动”则提出了男女性j体位、频率、姿势、深浅等技巧问题。《杂疗方》中有几段主要论述了男女性功能的补益。帛书有破损,但大致内容能够了解。《十问》出土时与另一部竹简医书《合y阳》合成一卷,《十问》在内,《合y阳》在外。《十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要顺天地y阳的发展规律补y养气,要善于保护性功能,强调对jy要守而不泄,要服用滋y之品,性j应和气功相结合等。《十问》的论述把养生、气功、房中术结合得相当紧密,从中可见古人很讲究吸气、滋补、性生活保健,有不少科学道理。《天下至道谈》和木简《杂禁方》合为一卷,《天下至道谈》在内,《杂禁方》在外。所谓“天下至道”,即高深的养生之道,实质上是属于房室生活中的养生之道。其中有些内容和《十问》近似,且有些重复,但也有不少新的内容。该书对女子性反应做了较细致的描述,如从女子喘息的“五音”判断其性兴奋的程度,列举了女子yd12个解剖部位的名称,探索如何根据女子性反应的特点进行性j等。
3。房中八家著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房中八大家有关性学的著述早已失传。但从《汉书?艺文志》及后代有关医录(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中可知其内容的要点。《容成yd》由我国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该书主要精神在于引导人们应顺应自然界y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y;性事结合气功导引,呼吸吐纳;房事有节,固护精关,补虚泻实。《务成子yd》为务成治所著,此人是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书为性养生专著,强调顺应天地y阳四时变化进行房事。《尧舜yd》系假托尧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该书认为性事关键在于有节、食物滋养、固护精关。《汤盘庚yd》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点是倡导房事结合气功导引和食疗以补益y精,并蓄积精气以防性功能早衰。《黄帝三王养阳方》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养生著作,借黄帝与夏禹、商汤、周文王间有关房事养生的讨论而立说。其要旨在于结合食疗以滋y壮阳,闭精不泻。去病培元,此外,尚有《天老杂子yd》、《天一yd》、《三家内房有子方》等,其内容虽已难确切考证,但估计和上述各家性养生、性防治等学术思想大同小异。
鼎盛于秦汉隋唐
秦汉隋唐时期,尤以汉代,我国性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其中也包括男女房中术的捭阖宣染。诸多学者倾情注入,掀起了一度又一度的房中性学研究热,故此时期数得上是我国中医性学显著发展鼎盛的黄金岁月。1。秦汉时期秦始皇虽统一了中国,踌躇满志、励精图治,但可惜在位时间短,未实现更多的夙愿,其中,刚刚兴起的性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即为大汉嬗递,故此时期中医性学的发展以汉为主。根据《史记》、《玉房秘诀》、《抱朴子》等书记述,西汉时的性学在继承先秦有关房中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充实和阐扬。其中被后人广用的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武威医简》、《白虎通》、《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等书。概括起来,这些书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一是竭力提倡男女性事的谐和协调,使双方达到“神和意感”的境界;二是倡导性生活宜有节制,不可频繁放纵;三是告诫故意压抑性欲情事,也常有碍健康;四是发现了许多性疾患,尤以某些性功能障碍,如男子百闭、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y冷、性欲低下等,可通过某些简易的气功导引,或改变性j姿势或体位予以治疗,多可获效验;五是提出了对一些性疾患防与治结合的方法,寓防于治,寓治于防,使其与气功、药物结合运用,多可获壮阳补养、却病延年之效。2。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隋代历时不长,所以中医性学发展多突出在大唐年代。据《隋书?经籍志》所录,有古代房中著作11部34卷,辑录了《彭祖养生经》、《素女秘道经》、《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彭祖养性》、《郯孚说y阳经》、《徐太山房内秘要》、《新撰玉房秘诀》等。此外,涉及“性”的著作还有《养生注》、《养生术》、《养生经》、《养生传》、《帝王养生要方》、《养生要术》等,只惜多已失传。不过,这时期对性学有贡献的中医药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书,都在秦汉性学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发展。其中《诸病源候论》对病种有许多新的认识突破:如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jy异常、前y病症和某些男子杂病等,并对若干病症的具体性质和分类。《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在这基础上又增加了病种:如j中病、n精、精血出、y痛、y冷、失精、阳痿、y缩、y下湿痒生疮、y肿、核疡、y卵大、卵偏、y卒肿、y囊肿痒、囊肿、核肿、疝等。《千金要方》记有治癃闭,用葱管导n简便易行,为世界首创。该书还载有治遗精方14种,治少精、失精、y下湿痒生疮、阳痿症凡19种;《外台秘要》中所记治诸淋方35种,虚劳梦泄方10种,虚劳失精方5种——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医学纵横家对性疾患认识的加深和有关治疗方药的显著成就。'上一篇''下一篇'秦汉唐要著稽考
《广嗣纪要》说到男女交h之时,“男女情动,彼此神交,然后行之,则y阳和畅,精血和凝,有子之道也……男有三至者谓:阳道奋昂而振者,肝气至也;壮大而热者,心气至也;坚劲而久者,肾气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悦也。”痿而不举者,肝气未至也,肝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筋,其精流滴而不s矣;壮而不热者,心气未至也,心气未至而强合而伤其血,其精清冷而不暖也;坚而不久者,肾气未至也,肾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骨,其精不出,虽出也少矣。“”男子之所以求子者,贵清心寡欲以养肝肾心之气也“。”女有五至者:面口赤起,媚靥乍生,心气至也;眼光涎沥,斜视送情,肝气至也;低头不语,鼻中涕出,肺气至也;交颈相偎,其身自动,脾气至也;玉户开张,琼y流润,肾气至也。五气俱至,男子方与之合,而行九浅一深之法,则情洽意美“。上述内容说明,男女的性兴奋过程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论述完全吻合。其中以五脏六腑为根本对男女性生理过程的阐述详尽而生动,实堪称绝。
不遵循古训则容易造成“五伤”:“交h之时,女有五伤,一y户尚闭不开,不可强刺,刺则伤肺。二女兴已动,男子不动,兴过始交,则伤心,至经不调。三以少y而遇老阳,玉j不坚,举而易软,女情不畅,则伤肝,必致盲目。四经水未尽,男强合,则伤肾。五男子酒醉交战,j物坚硬,久刺不止,女情已过,阳兴未休,则伤腹。五伤之候,安得有子。”
《万代妇人科》还指出女有五候:“娇吟低语,心也;合目不开,肝也;咽干气喘,肺也;两足或屈或伸,仰卧如尸,脾也;口鼻气冷,y户沥出粘滞,肾也。五者,快美之极,男子识其情而采之,不独有子,且有补助之益”。《玄女经》在描述女性性唤起时归纳为九气:“女人大息咽唾者,肺气来至;鸣而吮人者心气来至;抱而持人者,脾气来至;y门滑泽者,肾气来至;股作咋人者,骨气来至;足拘人者,r气来至,久与交接,弄其实以感其意,九气皆至。有不至者则交伤,故不至者可行其数治之。”
《素女经》曾论及五欲和十动,以形容女性性兴奋时的反应及要求:“五欲者,以知其应:一曰意欲得之,则屏息屏气;二曰y欲得之,则鼻口两张;三曰精欲烦者,则振掉而抱男;四曰心欲满者,则汗流湿衣裳;五曰其快欲之甚者,身直目眠”。十动:“十动之效:一曰两手抱人者,欲体相薄,y阳当也;二曰伸其两胯者,切磨其上方也;三曰张腹者,欲其泄也;四曰尻动者,快善也;五曰举两足拘人者,欲其深也;六曰交其两股者,内痒yy也;七曰侧摇,欲深切左右也;八曰举身迫人,y乐甚也;九曰身布纵者,支体快也;十曰yy滑者,精已泄也。见其效,以知女之快。”经》在描述女性性唤起时归纳为九气:“女人大息咽唾者,肺气来至;鸣而吮人者心气来至;抱而持人者,脾气来至;y门滑泽者,肾气来至;股作咋人者,骨气来至;足拘人者,r气来至,久与交接,弄其实以感其意,九气皆至。有不至者则交伤,故不至者可行其数治之。”
《素女经》曾论及五欲和十动,以形容女性性兴奋时的反应及要求:“五欲者,以知其应:一曰意欲得之,则屏息屏气;二曰y欲得之,则鼻口两张;三曰精欲烦者,则振掉而抱男;四曰心欲满者,则汗流湿衣裳;五曰其快欲之甚者,身直目眠”。十动:“十动之效:一曰两手抱人者,欲体相薄,y阳当也;二曰伸其两胯者,切磨其上方也;三曰张腹者,欲其泄也;四曰尻动者,快善也;五曰举两足拘人者,欲其深也;六曰交其两股者,内痒yy也;七曰侧摇,欲深切左右也;八曰举身迫人,y乐甚也;九曰身布纵者,支体快也;十曰yy滑者,精已泄也。见其效,以知女之快。”
凡此种种描述性的记载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性学研究之辉煌、观察之细致、总结之认真。还有不少论述也颇与现代性学研究的成果吻合,如叶天士女科全书及其它更早的书籍中描述过的性j妙诀:“玉湖须浅泛,重载却成忧,y血先聚集,阳精向后流,红花含玉露,平步到瀛州”,或曰“九浅一深法”,“盖男女交媾,浅则女美,深则女伤,故云重载却成忧”。“浅则女美”与现代性学研究发现的g点理论和yd外1/3段在性兴奋期形成高c平台后对女性性快感是十分重要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是古代性学文献中也有不科学的描述和评论。如“忍精不s,还精补脑”,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
宋元时代性学的阻滞
继秦汉隋唐性学兴起之后,接着就进入了该领域的一个断层期。宋代就是处于这个断层期的初级阶段。两宋时期由于程颐、朱熹理学的盛行,封建社会便将“性”禁锢起来,鼓吹“顺天理,灭人欲”,“万恶y为首”,“色是祸媒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性学是“邪y”之说,故古代性学发展至此顿遭压抑和排斥,统统被打入冷宫因而跌宕回落。从此,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世俗的偏见,人类的性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对待和发展,陷入深深的低谷之中。更令人愤慨的是封建王公贵族们在禁老百姓之欲时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极其腐朽荒y的生活,就连道貌岸然的程朱之辈也毫不例外。可见禁欲只是统治阶级及其附庸统治和束缚民众的工具,而并非真正想奉行的道德准则。宋儒理学其实也大大违背了孔孟当初的本意,对其的彻底批判并非与孔孟儒学相冲突。
自《五代史》、《宋史》以后,史志中几乎很难看到宋代有关性学领域相关的著述。据说这和当年宋理学的兴起有关。一些修史学者和藏书家因理学思想束缚而不敢辑录收列或珍藏房中著作,有的或转向于内科、男科、妇产科病的诊治。惟有宋时期日人留学者丹波康赖于《医心方》中辑录宋前有关房中术内容,并导为30个专题加以论述,实为我国古代,尤其是宋前性学各方面学术思想的集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性学经典蓝本。
继宋朝之后,性学在金、元仍受理学思想束缚。此流派与我国正统房中术以保健养生、防病优生为主旨者背道而驰,从而促使人们对传统房中术的误解和歧视,因之极大地阻滞了正统房中术的健康发展,其余毒迄今未绝。
尽管宋元时期的性学学术受到了一定的压抑或误导,但有识之士在探索养生原则和某些病证诊治方药的同时,也多少给性养生和性医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临床性医学方面,名医朱丹溪倡导的“阳常有余,y常不足”对男女性疾病的诊治具有参考价值。在性养生方面,可能针对当时上层贵族的y欲无度,强调色欲清静,并在“房中补益”篇中对单纯房事的补益作用持明显的猜疑论点。《三元延寿参赞》中明朗地提出房事养生的主张,并醒目地作出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不可避”等告诫;还对“嗣育有方”和“妊娠禁忌”进行了总结和充实。这些都抵制了元代男女纵欲的所谓时尚,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中华性学的研究方向。
徘徊于明清近代
从明代直到清亡的五百多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端。由于社会上广受宋代程朱理学和此时王阳明倡心学“破心中之贼”禁锢性欲思想的影响,加之帝王的所谓“仁义道德”,使得民间男盗女娼、纵欲无度者不计其数。此间西学东渐,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现象光怪陆离。小说、野史、笔记等使人们得以窥探历史的某一方面,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明清时,由于学术思想活跃,祖国医学在前人开拓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这对性学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和发展。
1。明代性学代表作明代的代表作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景岳全书》,该书收入在张景岳所著《妇人规》中。该书指出,夫妇合机的迟速、畏机的强弱、会机的远近、生机的盈虚、气机的劳逸、情机的怀抱、病机的二火、阁辟动机的成败、时机的童稚、失机的暗产等因素常影响房事的和谐、孕育的成败;此外,《基祉》篇还重点论述了择偶与优生学的关系,但其标准只限于女方。其二是万全著述的《养生四要》。该书从优生学和养生防病学方面论证了早婚之害,未成年男女婚配过早不仅影响发育成长,且易早衰夭折;痛陈纵欲之害。其三是由陈思成为梅毒专门撰写的《梅疮秘录》。该书明确指出,梅毒系通过两性不洁性j为主要传染途径,认为梅毒不仅有传染性,且能隔代相传,在治疗上,首先运用了汞、砷制剂,如生砒、轻粉、朱砂、水银、生r等,开创了对梅毒治疗史的先河。袁黄在《摄生三要》中把聚精列为摄生三要之首,主张“养生者务实其精”,并提出“实精之要,莫如经年独宿”,“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较具体而全面地论述了固精的方法和措施。还有一些性与养生、性与优生和性治疗经验反映在综合医著,如《医方类聚》、《广嗣经要》、《古今医统大全》、《遵生八笺》、《勿药元诠》和《养病庸言》等。
2。清代性学代表作 清代性学著作主要以《青囊秘诀》和《双梅景暗丛书》为代表。其中,《青囊秘诀》系清初名医傅青主著,该书对梅毒的有关诊治更为详尽,录有他自拟的方药不少于12种。他所撰的《傅青主男科》计25门226篇,论述男科杂病,颇具一家之言。《双梅景暗丛书》属清末进士长沙叶德辉辑录,书中刊有《医心方》所出的《玉房秘诀》、《玉房指要》、《素女经》、《d玄子》等文,对古代房中术有其相当的整理和发掘之功。再有如程仲龄的《医学心悟》“小便不通”篇中对淋病症与癃闭、梦遗与滑精的鉴别,李中梓《医案必读》对赤白浊的区分,《外科证治全生集》对子痛与囊痛的辨别诊断,《临证指南医案》对精浊的病因诊治论述等,都具有相应的临床价值和一定特色。客观地说,明、清两代的性禁锢虽然使性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了长时期的断层,但在性医学和性科学专业领域的研究却并没有停留。所以我们看性古代史中的明清两代性学,更应从其性医学方面入手才是。
中国古代性文化史迹探微
有关性学的发展史迹,我在前面已经作过论述,现就性文化发展的史迹再和读者作一下探讨。我个人认为构成中国古代性文化史迹的主要部分应该蕴含在世袭传承的性观念、性习俗、性文艺、房中术、以及相关的社会体制诸方面中。由于中国汉族人口占主要比例,其性文化影响大而深远,故我在以下所介绍的古代性文化也就是汉民族的性文化。
从性进化的进程说起
当人类还在猿人的时候,一切的行为都和动物界的其他成员相类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例如食和性,既是动物的本能需要,也是人的本能需要。可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以高等动物自称的生存与追求方式。在性行为上,人类无疑已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能力。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是古猿进化为人决定性的一步。这一变化引出了人类性j方式异于猿类及其他动物的重大变化。这主要是由动物交配的“后入位”演变为面对面的性j,即“前入位”。这种变化对提高人的性j质量、进一步区别于其他动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通过长期面对面抚摸与性j的实践,在人体正面大大地扩展了性敏感区,诸如口唇区、外y部、茹房等,特别是发现了能唤起和达到性高c的主要受刺激点。这些性敏感区对加强男女之间的性刺激、激发性兴奋、增强性j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人类享受高级的性生活提供了更多美好的憧憬。
动物的性关系始之于发情,猿人的性欲也莫过于此。而人类理性的生成,却标志着这种低级的单纯的发情期的消失。一般而言,动物的发情期发生于一年中的少数特定季节和时期,只有在这短暂的时期里才产生性欲,才能实现性j。而人类的发情已被镀上的“情”的色彩,因而人类有了无间候的性欲。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和生活需求来选定繁衍后代的时机;此外,也使得面对面地性j方式得以巩固下来,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性j模式。再者,人类的性活动已经不仅限于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由性心理所支配,这是任何一种动物所不能相比的。猿人到人进化的进程,说到底就是性心理的形成进程。人类性文化的滥觞以及社会形态的起源均得益于此。
中国性文化发展主流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自秦汉至今的2000多年间,汉族历代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故其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其中,深蕴汉族文化色彩的性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主流。
我国是以儒家学派统领整个文化大系的大陆国家,所以古代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根据“天人相与”的神学观点、发挥春秋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总结而来,其后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性文化正是这种观念主体上的一个分枝。
我国在古代就通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但原始奴隶制的遗痕给我们祖先思想上的积淀太重,以至士绅阶层纳妾现象俯拾皆是,但在亲属观上仍是以父系为中心。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在这种基础上,子女理应对父亲尽忠孝之道,其中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最高体现。这种宗法制度的扩张升级,则表现为“子民”对最高统治者的道德规范。所以古代的夫权便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尤其是禁锢和压迫女性欲望的工具。可笑的是,这种观念后来还影响了西方一些国家。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曾这样论述:“在古代中国,存在着各种要求妇女服从、尊敬和献身于她的丈夫的规定,存在着各种针对旨在尽可能提高夫妻双方快感或是男人快感的性a行为的劝告,存在着各种有关优生条件的看法,而且,这些规定、劝告和看法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灿烂的、具有极鲜明特色的汉民族文化,并在诸多领域都拥有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性文化也不例外。在各种作品的文献及史料的记载中都保存有不少性文化内容。
古代的婚姻制度
父系社会奠定了男权的主导地位后,女性便彻底地从属于男性。随着群婚杂交为一夫一妻制所替代,性禁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