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第63部分阅读
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未知
虽然不才,可是家里却有几位饱学鸿儒、海内名士,若是令郎能够常来谈会,想必会有进益。”
贾政王夫人大喜,连忙叩谢北静王。贾母也很高兴。可是邢夫人却有些不悦之色。不过邢夫人也是个聪明人,知道绝对不能在皇子面前失礼,她赶紧跟着行礼,掩饰自己脸上的神色。
而五皇子和北静王则注意着贾瑾和林黛玉两人的神色。可惜,贾瑾的脸上根本就看不出什么,而林黛玉除了最初的迷惑和恍然大悟之外,就只有一片平静。
探春见贾宝玉进了北静王的眼,很是高兴,而徐静芝觉得此事与自己不相干外,就只有一片平静,倒是薛宝钗和邢岫烟很是羡慕。这才是公侯之家,往来无白丁的尊贵生活。
正文 245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收费章节(12点)
245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五皇子和北静王来荣国府做客的事情根本就没有避开任何人,在贾母兴高采烈认为家里可能又要出一位王妃,贾政和王夫人同样欣喜地庆贺贾宝玉进了北静王的眼的时候,邢夫人却为自己的女儿感到担心。
五皇子看向贾瑾的眼光实在是让她心里发毛。
无论是自己女儿还是林丫头,都是朝廷册封的郡君,如果五皇子殿下真的有意,为何不求了宫里,让圣上指婚,反而做出这样容易让人误会的举动来?他对自己的女儿是一片真心的吗?还有老太太和二房,怕是会大肆宣扬五皇子对自己女儿的心思,好造成既定事实吧。那样一来,自己的女儿可就成了那贾元春的踏脚石了。
邢夫人心里忐忑难安,她与丈夫商量过后,两人都觉得很不安。毕竟五皇子不是太子殿下,更不是当今圣上,二丫头的本事又那么大,她越是与那些皇子皇孙有牵连,她的处境就越危险。
抱着这样的担忧,邢夫人再次送贾瑾和林黛玉姐妹二人登上进宫的马车。
贾瑾早就准备好了札子,将自己最近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了下来,准备与皇帝太子进言,好好说说朝廷的某些事情。至于五皇子的来访,对于她来说,也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她在第一次下定决心,选择了这条路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将来必然是波折不断,就连自己的婚姻都可能成为别人手里的棋子。
可是她不后悔。因为如果没有当初的决定,她可能就是原著里的贾迎春,被所有的人漠视,然后在最美的年华被活活折磨致死。如今,她的未来虽然艰难,可是她活得风光无限,活得痛快肆意。整个荣国府,没有人能够欺负她,侮辱她,更没有人敢肆意违背她的话。
贾瑾觉得,人生得意,也不过如此。
所以,五皇子的那点子算计,贾瑾根本就不在意。因为在意,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跟对方相当,或者远远地低于对方,或者是因为输不起等等情况下的。贾瑾不认为,那位五皇子有值得她在意的地方,也不认为五皇子在当今圣上心中的地位超过了太子和六皇子。就是五皇子要用强硬的手段,也要看当今圣上的脸色行事。不然,被贬斥为庶民也是轻的。
因为,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允许有危险到他的皇位的人或物的存在。这是性命攸关的事。
贾瑾的怀里就揣着一道与当今圣上的皇位有关的折子。经过这次在庄子上小住的事情之后,贾瑾想到了三件事情,并作了初步分析,贾瑾认为,此事至关重要,可能会比她以往的决定更加艰难。尤其是她手下的产业,也许会因为这份手札而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贾瑾坐在车子上沉默不语,林黛玉看着沉思的贾瑾,心里也充满了担忧。
林黛玉是个聪明人,就算她的年纪小,可是人家的智商摆在那里。五皇子在荣国府的那一番表演,林黛玉可是亲眼目睹的。她虽然阅历不足,却也知道,这五皇子登门不是什么好事。
林黛玉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她也是由宫里赐下的嬷嬷们教养的,哪里会不知道那些有关闺誉的禁忌?五皇子上门,特地指名要求见自己姐妹算是什么事情?还有,在老太太等长辈面前,一个五皇子拉着二姐姐说个不停,一个北静王扯着自己说诗文,这算什么事情?不说别的,自己才多大?就是天分再好,比得过外面的博学鸿儒吗?
如果是真的有意,五皇子大可以直接向宫里请求指婚就是,以往,不是没有皇子因为被指了年纪较小的未婚妻而过了弱冠才成婚的先例。这五皇子未曾知会,就贸然上门,又指名让自己姐妹相陪,把自己姐妹当成了什么了?
林黛玉想起这几日,探春和薛宝钗话里话外都将自己和二表姐二人要攀高枝儿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心里多了一桩心事,这样的话传出去了,自己姐妹二人的闺誉还要不要了偏偏连老太太都在背后顺水推舟,自己就是几次道恼,都遭到了她们的取笑,心里更是添了烦恼。
可是,自己偏偏什么都做不了。
林黛玉也陷入了自怨自艾之中,此时的她分外想回家。
就这样,贾瑾和林黛玉二人再次进了宫。
五皇子拜访荣国府的事情,宫里的人早就知道了,虽然以昭仪为首的就=九夫人不能进出太后的慈宁宫,可是皇后娘娘、容贵妃和几位主位妃子都已经在太后娘娘跟前等候了。
说是几位妃子,其实四妃之首的贤妃早就故去多年,她的两个儿子,大皇子和三皇子也早早地出宫分府了。德妃虽然健在,可是她的儿子生一个死一个,连序齿都没来得及,唯一的公主出嫁没多久,也殇了,在宫里,除了圣上的宠爱,她什么都没有。郭淑妃,虽然只有一个女儿,可是她年轻貌美,又跟太后娘娘的娘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背后又站着天下鼎鼎有名的扬州盐商总会会长大人,出手打赏又是最大方的,可以说,她的日子是四妃之中过得最好的。
最后这位,就是五皇子的生母,宜妃。宜妃与淑妃是死对头,两人还待字闺中的时候,就喜欢争个高低,从衣裳的华丽到首饰的精美,从闺房的摆设到庭院的布置,从教养嬷嬷的身份能耐到侍女的相貌品格,只有想不到,没有比不到的。等二人年纪稍长,又同时进了宫,两人又开始争地位、争宠爱,争孩子,虽然宜妃有皇子,可是郭淑妃的女儿八公主却很得圣心,两人又先后晋了妃位。可以说,两人一直是旗鼓相当的。
这次也是,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圣上对青和郡君的重视,只是之前郭淑妃仗着八公主是个女儿,让女儿跟贾瑾往来交际,占了很大的便宜。而五皇子已经成婚,并离开了宫廷,所以,宜妃只能望体顺堂而兴叹。这次,五皇子正妃故去,宜妃马上就跟儿子说了这位青和郡君的事情。
五皇子也觉得,有这么个得宠的正室,对自己的将来也好。所以,才想办法接近贾瑾的。
宜妃和五皇子的打算,宫里的人看得真真的。太后是怎么想的且不说,皇后和容贵妃在心里可没少笑话宜妃的胆子也太肥了,圣上的人都敢动。而郭淑妃也不是个善茬儿,她虽然看着糊涂,其实是个很会揣摩皇帝心思的女人,也惯会装模作样、博取皇帝的怜爱的女人。
所以,等贾瑾林黛玉给行过礼之后,郭淑妃就第一个开口了:“青和、清苑,你们可来了,小八念叨你们好几天了,前几天,我还听小十一和小十二说起,没了你们,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
贾瑾行了一礼,道:“淑妃娘娘,臣女出身微薄,哪里当得起公主们这样抬举我们?”
郭淑妃笑道:“这有什么的。不是我这个做娘的心疼女儿,我的小八天生就一个小大人,很少会跟人聊天聊得那么投入。宫里来来往往的姑娘也不少,她也就跟你走得近一些。你们也不要跟我客气,想要什么就直说好了。”
虽然是客气话,贾瑾和林黛玉还是谢过了郭淑妃的好意。
虽然皇后才是执掌宫务的那个人,十公主也跟贾瑾林黛玉相处的不错,但是,就是因为皇后娘娘是皇后,所以很多事情都必须照着规矩来,反而不能跟郭淑妃那样如意。
但是有人看不过郭淑妃的嚣张,她开口道:“淑妃姐姐,您这话说的可就不是了。这宫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可都是皇后娘娘管着,您这样说,可不大好吧?”
郭淑妃道:“宜妃妹妹,难道我说错的了什么不曾?皇后娘娘打理着这宫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就是再周全,也难免会有些劳累。小八又是个闷葫芦,有了事情,也是放在心里。我这个做娘的自然要多操一点心。而且,我们小八的那点点事情,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些小女儿的小心事,哪里用得着麻烦皇后娘娘?”
宜妃一愣,看看皇后,又看看容贵妃,又道:“看姐姐说的,我不比姐姐好福气,八公主是个省心又孝顺的,有事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我那个皮小子啊,可让心得不得了。”
德妃在边上道:“宜妃妹妹说什么呢。小五哪里不好了,让妹妹这般发愁?”
“德妃姐姐,您不知道呀,我的小五从小就是个爱调皮捣蛋的,每次都会惹下不小的动静。以前,为了他读书的事情,我就没少操心,不说别的,就是他的伴读就换了还几个。”宜妃道,“这次也是,他跟着我娘家表姐的儿子北静王出去打猎,回来居然不马上回宫,反而去了青和家,倒是把荣国府的老太君给吓得不轻呢。”
正文 246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收费章节(12点)
246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戏肉终于上来了。
德妃笑笑,道:“看宜妃妹妹说的。妹妹也说了,小五不过是出去打猎,想来也是顺路,这才到荣国府去坐坐的。这荣国府就是一臣子之家,能够接待皇子,那也是他们的荣耀。”
宜妃道:“姐姐不知道,我那个小五居然指名了叫青和出来。这个混小子,实在是欠收拾。”
德妃道:“看宜妃妹妹说的。这有什么的?小五毕竟是皇子,驾临荣国府,荣国府上上下下出来迎接,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哪里需要这般大惊小怪的?妹妹说什么指名,我看,也不过是青和梳妆打扮费了不少时间,小五年轻,性子急,所以多问了那么一声而已,这7有什么大不了的。”
宜妃道:“可是,德妃姐姐,您不知道,这宫外都传开了,那我们小五和青和……”
郭淑妃抢着道:“宜妃妹妹,我们身处后宫,这宫外的事情,哪里是那么容易就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我记得小五去荣国府的事情,也不过是前天的事儿吧。就是那些闲汉蠢妇的闲言碎语,要想传进宫里来,未免也太快了一点。”
宜妃道:“淑妃姐姐,我这不是担心我们小五嘛我就这么个皮小子,偏偏又是一个淘气的,自然也就多操心一点,方方面面的事情,顾虑也多一点啊。而且,我那个儿媳妇刚刚没了,总不好让我的小五没人照顾啊。”
郭淑妃还想说什么,却听太后道:“好了,宜妃,知道你慈母心肠。小五的事情,皇帝已经有了打算了,用不着担心。”
宜妃赶紧谢过太后。
太后又道:“青和,小五的事情,你也不必放在心上。那孩子,从来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是了。”
贾瑾听得太后点名,就已经起身了,等太后说完,贾瑾又赶紧拜谢太后。
太后道:“宜妃,我也知道你心疼小五的事儿。说起来,小五跟他媳妇儿的八字可是很相合的。可是为什么两人就是合不到一块儿去呢?”
太后的眼光扫过容贵妃,容贵妃以为太后是想让自己发表意见,她欠了欠身,道:“太后娘娘,小夫妻两个过日子,本来就是磕磕碰碰的。臣妾在家时,曾经见过自己的哥哥嫂子堂兄堂嫂,他们新婚的时候,也是这样。或者吵吵嚷嚷,或者黏黏糊糊,或者平平淡淡,等有了孩子以后,夫妻之间才算有了变化,慢慢有了相敬如宾的味道。想来,五皇子也是这样吧。”
太后娘娘点点头,道:“是啊。不说别人,就说太子和太子妃,他们夫妇二人是在我们跟前大的。不也是磕磕碰碰地过来的吗?虽然上面有朝廷律令祖宗家法,下面又有皇后和你看着,可是当初,他们两个也闹了不少笑话。如今两人看着倒还好,就是这子嗣上,实在是太少了。”
容贵妃赔笑道:“太后娘娘,两孩子还年轻呢。”
太后道:“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东宫子嗣稀少,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张美人那个孩子是庶出且不说,又是多灾多难的,总是叫人不放心。你看历朝历代,那些圣君,哪个不是子孙繁茂的?就好比唐太宗,他的孩子也不少呢,每年宫里出生的皇子皇女也很平均。”
容贵妃道:“太后娘娘,这子孙也是要看缘分的。”
太后摇摇头,道:“你就是对这些事情不上心。子孙繁茂,那是朝廷兴旺的征兆,而子嗣稀少,往往预示着不好的事情。你看看前朝,往往都是开国初期,皇子皇孙接二连三地往外蹦,可是越到后面,皇子越是稀少。这件事情,你可不能懈怠。实在不行,就将张美人的孩子养在你身边。”
容贵妃低了头,不说话。
皇后道:“到底母后看得远。只是我听说,太子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宝贝得很。而且小皇孙年纪也小,离不得生母,一睁眼,没看见母亲,就会哭泣不止。容妹妹也是担心孩子,这才犹豫再三呢。”
德妃也道:“是啊,太后娘娘。贵妃姐姐也是心疼小皇孙呢。贵妃姐姐向来是极喜欢小孩子的,不然也不会这样东想西想了。”
太后叹了口气,道:“罢了。青和,哀家说这些,你会不会很烦?”
贾瑾赶紧行礼,道:“回太后娘娘,不会。”
太后道:“论理,这些话,也不该在你们这样的小姑娘面前说起的。不过,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贾瑾道:“太后娘娘,臣女不大懂。不过,臣女的表姐已经定了人家。母亲为表姐打理嫁妆的同时,也教了表姐很多东西。臣女就曾经听母亲说过,任何一个家族,子孙繁茂,那是家族兴盛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只要打理好家事,让自己的夫婿没有后顾之忧即可。母亲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不要看这句话这么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的东西却一点都不少。若是想要做好了,可不比男人们在外头轻松。”
太后很好奇,就问贾瑾邢夫人是怎么说的。贾瑾就择其一二说了几句。
太后道:“你父亲真是好福气,娶得这么一位夫人。也难怪能教导出你这样的孩子出来。”
正说着,外头来了李总管,说是皇帝想见青和郡君了。贾瑾赶紧跟着李总管去了。而林黛玉,则被送到后头,与公主们玩耍去了。
太后娘娘等贾瑾和林黛玉都走了,这才道:“俗话说,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青和的母亲出身虽然差了一点,可到底是官宦之后,看看她教养出来了青和,就知道,这样的女子有多难得了。”
郭淑妃道:“可不是,太后娘娘,您看这荣国府的大房和二房的过去和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朝廷有规矩,官员年满三十,又无子嗣,方可纳妾。这荣国府的二房,听着很好,可是违背的律法可不止一条。”
太后娘娘道:“虽然荣国府的太夫人是青和的祖母,可是我还是要说,这位太夫人,实在是做得太过了。她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媳,又是原配嫡妻,出身也好,自己也生养了二子一女,只要不犯了大错,她就是荣国府的老祖宗。可是她偏偏不安生,一把年纪了,居然还想着抓着权利不放。”
太后娘娘的话,可不好接,皇后和众妃都不敢出声。
太后道:“其实明眼人哪里会不明白的?如果那位太夫人只是偏爱自己的小儿子,那么她为什么不在自己的长房长孙身上花上那么一点点的心思?如果她真的有心思,大房那个孩子,也不会在家里吃哦了那么久的白饭了。我听说,这孩子也是个好的,所以升官才那么快,可有此事?”
皇后接口道:“太后娘娘,上次听圣上说,这孩子的确很好,就连之前家母进宫,也曾经提到过。家父曾经夸赞这位贾琏贾大人是个很会做人的人,与同僚相处得也不错,做事也很快很仔细。除了在读书上没什么出色的成绩,在政务上倒是做得似模似样的。尤其是从他手里走的军需,都很顺利也很清楚。”
太后点点头,道:“正是。这军需上的事情,关系着我们京师的安危,可不能马虎。如今,能在这些琐事上做出成绩的人,已经不多了。还有他和青和的父亲,在民政上也很小心。虽然这民政,尤其是农政上,要做出成绩,实在是太难了。可是这位贾赦贾大人却是个好耐心的。每个月,送进宫的笔记,就有一箱子,而且,这粮食的产量,也比往年涨了很多呢。”
郭淑妃道:“太后娘娘,臣妾听说,清苑郡君的父亲林大人也在农政上,也做得很好呢。那个双季稻,可是真正的功在社稷呢。”
太后笑道:“那你就弄错了,那双季稻其实是青和弄出来的。青和将之交给林如海,也不过是因为林如海能够将这双季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然,朝廷就是想要推行双季稻,也要好些年呢。”
郭淑妃道:“怎么,原来是青和郡君弄出来的?”
太后道:“是啊。所以说是家里母亲教得好那。如果这位青和郡君真的学了荣国府的那位太夫人的样子,不要说大公无私,就是略有一点私心,这双季稻也不会白白地送了人,更不会有江南的好前景了。你们看拿贾家,无论是宁国府,还是荣国府的二房,原来不都是那个样子吗?宗族糜烂,当家夫人尖酸刻薄,只知道一味地排除异己、争权夺势,下面的子孙儿女,无论嫡庶,一样不务正业。你看那贾赦,之前不是只能在家里喝酒吗?还有那个号称是读书人的贾政,除了养着一群清客,领着朝廷的米粮,何时做过正事儿?宁国府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才说,那位邢氏夫人真是个好女人呢。”
正文 247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收费章节(12点)
247 盐事军需千头万绪 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不说太后与皇后等人在八卦贾家的事情,贾瑾道了福宁殿之后,就发现除了皇帝和太子殿下之外,璐国公和英国公也在。
贾瑾依这规矩,给皇帝太子和诸位大人行过礼之后,就退到了最边上的角落里。在皇帝和太子面前,又是福宁殿这样重要的场合,贾瑾虽然是郡君,可是也是没有位置的。除了躲在帐幔后面,她也只有跪坐在脚踏上,听皇帝和诸位大臣的谈话。
没错,像贾瑾这样的女子,能够进入福宁殿,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何况,还有个脚踏。
璐国公和英国公是回京述职的。每年到了下半年,北方的蛮夷南下打草谷就会变得格外频繁,在草原上,每到冬季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苦。冻死人还是小事情,像某些大部族还好,资源略显丰富,大家互相挤一挤,要挨过寒冬,也不是一件难事。苦的是那些小部族,资源不够,可能草料不够,加上草原上的燃料也少,到了冬季,大家节衣缩食也未必能够活得下去。这时候,往往是先杀掉一批牛羊,再不行,部族里的老人就会先走入大风雪里,将食物和帐篷让给年轻人,再不行,就只有跟别的部族合并,可就是这样,草原上的民族每到冬季,还会死很多很多的人。还有些部族,因为资源的不足,加上没有其他的部落愿意接纳他们,最后整个部族都死在风雪里。
璐国公和英国公就在皇帝的面前说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
户部尚书就听不下去了:“圣上,既然这些人这么可怜,我们是不是应该资助他们一些呢?”
璐国公第一个就不干了:“你说什么傻话,你让他们度过了难关,来年说不定就是他们打头,南下打草谷了。难道那些蛮夷可怜,我的那些将士就不可怜了吗?”
户部尚书道:“可是国公,我们户部每年调给您的粮草可不少啊?”
璐国公道:“不少?什么叫不少?我们不是一样紧巴巴的。军中的伙头们煮顿饭,不一样数着数目,卡着米袋过日子的?你要是有那么多的米粮,你就多给我一些,难道不成吗?”
户部尚书道:“国公,您可不要为难下官。下官也听说了,北面那些城塞都养了牛羊,下面的军士天天吃肉,您还说军粮不够?”
英国公道:“我说尚书大人,这话,您就错了。那些城塞是城塞,每座城塞里才多少将士?北面边关又有多少将士?您可不能只看到了那些城塞顿顿有肉,就看不到我们的将士每天都只能顶着五六分饱的肚子吗?我们保家卫国,您就这样对我们?”
户部尚书道:“英国公,您可别说,您手里还掌握着盐引呢。有了那个,您还担心粮草不够?”
璐国公道:“喂喂喂,我说,老魏,你是户部尚书,我们手里有多少盐引,你会不知道?那些盐引能换多少粮食,你心里清楚。还有,那些盐引换来的粮食,是用来养战马的。没了战马,你让我拿步兵去顶蛮夷的骑兵吗?还是说,你要我们拿将士的两条腿追赶蛮夷的四条腿吗?”
礼部尚书道:“璐国公英国公,草原上的部族既然过得那么艰辛,我们拿些粮草收买人心,也是好的啊。不说别的,唐太宗的时候,不也这样做过吗?”
京兆尹是璐国公的侄女婿,听了礼部尚书的话,就不高兴了:“我是丁大人,您说这话,就不合适了。不错,唐太宗是送过粮草给草原上的部族。草原上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也是事实。可是您忘了,就是这些为唐太宗养马的部族,在前朝的时候,几次南下,jy掳掠,祸害我华夏儿女。依我说,这国与国之间,什么恩情、什么道义,都是假的,实力才是最要紧的。您看那吐蕃,一面拿着大唐的粮草,一面不停地闹事,不是最好的例子吗?”
礼部尚书道:“想我天朝上国,……”
京兆尹道:“好了,丁大人,您也不要跟我说什么天朝上国了。你既然有那么多的粮食银钱,你就可怜可怜我们的同胞吧。每年京里死的人会少吗?夏天的时候,街头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药材,结果死于疾病,到了冬天,又有多少人,因为缺衣少食而冻饿致死?丁大人,您可怜那些蛮夷的时候,是否能够多看一眼我们的同胞,我们治下的子民呢?他们才是最需要我们的人,而那些蛮夷,则是乱我华夏、杀戮我们同胞的屠夫。”
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气哼哼的。他们是同窗,私交一向不错,更难得的是政治主张也相近,所以,在御前,他们常常联手,说服皇帝接受他们的意见。可是这次,居然面对的是璐国公英国公和京兆尹的联手,难得地占据了下风。
皇帝转头问两位丞相的意见。
梁丞相摸着胡须,道:“圣上,臣认为,无论做什么,对国家有利这才是最重要的。京里的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我们的百姓,臣认为当然应该优先考录他们。不过户部尚书的担心也情有可原。户部银钱的富余的确不多,而且也不是每年都能有富余的,用来帮助那些流民,或者是提高军饷,实在是不现实。”
祁丞相也道:“圣上,臣认为,礼部尚书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能够扶持某一个亲汉的部族,加强他们的实力,让草原上的人互相争斗,那也不失为一个削减那些蛮夷的实力的好办法。”
璐国公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福宁殿里吵成了一团。
皇帝头疼地按按额头,对贾瑾道:“青和,你怎么看。”
贾瑾起身向皇帝行了大礼,然后才道:“回圣上的话。臣女只知道,死掉的敌人,才是最好的敌人。而且臣女认为只有自己的同胞才是最可贵的。哪怕是个乞儿,也比蛮夷的贵族要金贵。”
此言一出,福宁殿里一片喧哗。璐国公和英国公面露赞赏之色。
贾瑾道:“圣上,臣女曾经翻阅过先祖的笔记。先祖就曾经说过,北方那些蛮夷信奉的是狼,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狼群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准则也脱离不了狼的本性。在草原里,虽然部族与部族之间也有争斗,但是一有事情,他们就会联合起来。”
皇帝很好奇地问璐国公,璐国公点点头,表示同意。
礼部尚书道:“可是狼不是很孤傲的吗?不然怎么有孤狼一说呢。”
贾瑾道:“所谓孤狼,其实都是在竞争头狼的斗争中的失败者。狼群是个很讲究纪律的种族。只要头狼一声令下,就是再大的伤亡,他们也会不畏生死地往上冲。所以,狼群是很可怕的,若是有一个强力的头狼,那么狼群的战斗力会成倍的往上翻。”
英国公道:“不错,所以,在草原上,迷路不可怕,可怕的是遇见狼群。我们的侦察兵和战马消耗那么大,有很大的原因不是因为遇到了蛮夷的骑兵,而是遭遇了狼群。”
璐国公也在边上点头,道:“而且当头狼死去,或者年老,不足以领导狼群的时候,狼群就会有年轻的公狼出来与头狼争夺位子。输的那一只,将离开部族,独自面对草原上的各种危机。”
贾瑾道:“可惜,人不是狼,人有私心,不会向狼那样单纯。狼群会看着失败者离开,然后欢欣鼓舞地服从头狼的命令。可是人却不是。在草原上,只有强者有发言权。可是草原的环境决定了强者不会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个部族。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杀掉‘头狼’,然后让他们人心浮动,那将会事半功倍。”
璐国公摇摇头,道:“丫头,你这话说得轻巧,可是哪里有这般容易?草原上人可不是傻子,他们的习俗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探子,根本就插不进去。”
贾瑾道:“敢问国公,之前安插的探子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又是做什么的呢?”
璐国公道:“当然是军中的好手。草原上的人崇拜英雄,如果不派好手过去,怎么服众?”
梁丞相摇摇头道:“璐国公,这您就错了。我们派出探子,是为了打探消息。您派好手过去,若是蛮夷的首领让他们领军攻打我们的边关可怎么办?我们的将士可狠得下心,将屠刀对着自己的袍泽?如果他们不做,岂不是让那些蛮夷起疑心?”
璐国公道:“那些蛮夷之间也是有争斗。”
贾瑾道:“国公,草原上可不止一群头狼,而最大最强的那一只头狼往往被尊为狼王。蛮夷的国主,就好比是狼王,而那些贵族,往往是各自部族的头领,也就是不同的头狼。狼王除了要领导这些头狼之外,还要调停头狼之间的争斗。如果头狼的争斗太厉害,那么狼王的影响力也会下降。您说是么?”
璐国公道:“哪里会这么简单。”
贾瑾道:“青和曾经听人说,草原上缺乏医生,更缺乏兽医。可有此事?”
正文 248 磨刀霍霍目向北方 杀气腾腾遥指楼兰
收费章节(8点)
248 磨刀霍霍目向北方 杀气腾腾遥指楼兰
璐国公道:“哪里会这么简单。”
贾瑾道:“青和曾经听人说,草原上缺乏医生,更缺乏兽医。敢问国公,可有此事?”
璐国公道:“青和,你该不会想着送医者给那些蛮夷吧。丫头,你这个想法比老丁老魏他们的更不靠谱。”
贾瑾道:“国公,青和曾经听说过多年以前有佛手慈心和圣手邪心之说,不知道国公对此有没有印象?”
璐国公道:“青和也听说过这个?的确,大约三十年前,江湖上的确有这么个人,年纪轻轻,就有一身的好医术,而且此人少年时顺风顺水,因此,此人的心地也极好,只要是上门求医,他都来者不拒。故而被尊为佛手慈心。可偏偏就是这个来者不拒,他被卷入了一个烦。某次绿林争斗,双方的首领都向其求助。此人未能及时拒绝,反而赠送了不少良药给双方。最终激怒了那些绿林,其家人被屠戮殆尽,其本人更是看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姐妹被jy致死。虽然此人被一位路过的奇人救下,可是从此性情大变,喜怒无定。即便后来,此人报了仇,但是当年的佛手慈心已经无处可寻了,留在人间的唯有圣手邪心。”
皇帝对此也很感兴趣:“那么此人如今又在何方?”
璐国公道:“圣上,据说此人现在百草园,可是百草园在何处,就无人知道了。就是有人进去过,他们也不会说。圣手邪心的手段不是常人能够揣摩的。”
皇帝本来还想着挖角呢,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想了想,皇帝还是放下了。宫里医术高超的御医太医们也有不少,犯不着自讨苦吃,去找不自在。
贾瑾道:“圣上,自从听说过此事之后,臣女就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草原上的那些部族也有我们的人就好了。尤其是草原上缺少医者,所以,朝廷也不需要派出多厉害的人,只要让他们在某一两个病症上拿得出手就成。医者行医需要药材,这些部族就必须与商队联系,如此一来,就可以借机画下地图。”
吏部尚书道:“青和,草原上的部族可是居无定所的,就是画下地图,也没有多大用处啊。”
贾瑾道:“大人,青和知道。青和想要地图,固然是为了攻打那些草原部族,更多的是想为日后在草原上建立城池、将草原纳入国家版图做准备。”
此言一出,福宁殿里一阵喧哗,礼部尚书道:“可是,青和郡君,这……这是不是难度太大了一点?而且,那也是我们的邻国……”
贾瑾道:“尚书大人,朝廷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还有恩科和不定期举行的大科考。想本朝已经立国百余年,不要说别的,就是最近一甲子里,朝廷录取的士子又有多少?说句不好听的,不要说那些知府了,就是下面的县令县丞和七品的小官后面,还有七八个等着补缺的呢。大人可想过,若是此事继续恶化下去,将来又会怎样呢?”
吏部尚书第一个出列,道:“丁大人,下官亦认为此事是个缓解朝廷压力的好办法。朝中等候实缺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若是能有个地方安置那些候缺的官员,哪怕只是一些下等县,也比现在让那些新进士们空等来得强。”
京兆尹也道:“此外,各地连年灾荒,百姓流离失所,更有无数百姓没有土地,只能忍饥挨饿。为何那些蛮夷能够占据着广大的土地,又让它白白地荒废着,而我们的百姓终年辛苦劳作,还要面对那些蛮夷的屠刀?为什么我们不能将那些蛮夷的土地拿来安置我们的百姓?还有,京师离边境太近了,如果能够将边关往北推上两百里,不,也许是四百里,可能会更好一点。”
英国公道:“虽然说那些蛮夷部族都是逐水草而居,可是草原上的河流却是固定的,所以,只要派出探子,跟着往来几次,对那些蛮夷的落脚点也就知道得差不离了。”
被列为国公这么一说,皇帝也高兴起来:“那么,两位爱卿认为拿下北方,需要多少时间?”
两位国公一下子愣住了。
贾瑾在下面叩拜过后,才道:“圣上,其实臣女曾经在先祖的手札里面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群狼里面会有头狼,数群狼群里面会出现狼王,头狼服从狼王。’虽然只是片言只句,臣女却想到了很多。如果将草原上的部族比作狼群,那么不正符合草原部族的生活习性吗?要出现狼王,就必须有很多的狼群,而蛮夷之所以会有国主,是因为草原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目。反而言之,如果让草原上的人口降下来,那么,那些蛮夷和他们的国主也将不会再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皇帝道:“所以,你反对送粮草给蛮夷,就是不希望他们的人口继续增加?”
贾瑾道:“是的,圣上。相反,臣女认为,应该想尽办法削减草原上的部族的数目。臣女也曾经听说过,草原上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能上马,略微大一点,就跟着大人四处劫掠为生。而且草原上的部族可以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千里奔驰,转战各地。这才是朝廷一直没有拿下蛮夷的最根本的原因。若是想拿下这些蛮夷,那么,在速度上,就必须跟那些蛮夷一样快,不能等蛮夷已经劫掠完毕、跑出去百余里了,朝廷的军队还在半路上。”
璐国公和英国公连连点头。下面的几位尚书都窃窃私语。这样的难度可不小啊。可是所有的人都很好奇,这位青和郡君会想出什么法子来。
贾瑾道:“臣女的意思,第一,就必须建立一支骑兵,将士的数目不需要很多,一二千人即可,但是每位将士除了自己的坐骑,至少还要带上两匹备用的马匹,保证千里歼敌的需要。同时,这些将士的武器装备都必须特别定制。”
正文 249 磨刀霍霍目向北方 杀气腾腾遥指楼兰
收费章节(12点)
249 磨刀霍霍目向北方 杀气腾腾遥指楼兰
“对这支骑兵,臣女的要求是,只要是命令一下,十二个时辰内就可以出发,并能够自给自足保证20日的口粮,并且能够连续5日高强度作战。面对10倍与自己的敌军,能够毫发无损地进行游击战,并给对方造成有效的打击。”
贾瑾的话,让福宁殿一下子安静下来。礼部尚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不可能,怎么有军队能够做到这个地步”
璐国公道:“草原上的蛮夷就能够做到,我们的将士自然也能够做到。”
礼部尚书道:“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
英国公道:“丁大人,千年来,草原上的蛮夷就是这样过来的。”
这下子,所有的人都议论纷纷。
贾瑾道:“利用这样的军队,灭掉那些小部族。利用探子,挑起大部族的内斗,促使他们分裂,然后进行逐步蚕食。我们的百姓需要我们的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土地。”
礼部尚书道:“青和郡君,你看不要忘记了,好战必亡。”
英国公哼了一声,道:“这句话,你还是跟那些蛮夷去说吧。”
贾瑾道:“丁大人,此话还有下半句,忘战必危。军队,就是剑,需要不时地磨一磨,才能保持战斗力。”
户部尚书沉吟半晌,道:“青和郡君,既然草原上的蛮夷也能达到你的要求,那你又如何让那区区几千人的军队做得蚕食草原蛮夷的目的呢?”
贾瑾道:“尚书大人,此事就要靠朝廷上上下下齐心合力了。青和曾经查阅了无数典籍,在秦汉时期,或者更早一点,那些蛮夷根本就不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对手,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用青铜的兵器,还有铁器,而那些蛮夷只有木刀木剑,就连弓箭也不多。可是,自从春秋末年开始,这个情况据变了。申侯为了讨伐周幽王,居然联合蛮夷,攻打京师,使得那些蛮夷得到了我中原的武器,战斗力大大增加。还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诸子百家的传人纷纷外逃,也带去了不少技术,更过分的是,汉武帝爱好虚名,这里朝廷的将士拼死拼活,拿下蛮夷的土地,那里,他就赏赐了出去,还附送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