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几天后,有自称王术士的人来访:“听说您孩子有疾,故前来相助。”
裴少尹慌忙把王术士引入孩子的寝室,王看后大惊:“孩子为狐妖所惑,如不速治,会日益加重,不久于人世!”
裴少尹大惊:“果真如此?”他把高术士先前说的话转述给王术士。
王术士笑道:“您怎么就知道那姓高的不是狐妖呢?”
裴少尹一愣。
王术士摆设道场,为其子招魂。没多长时间,高术士突然来了,见此情景,大骂:“少尹!为什么孩子大病将愈,你又找来一狐妖在此作祟?此妖即病源!”
裴少尹顿时战栗:“王术士是狐妖?”
王术士也不示弱,大骂高术士:“你这妖狐果然来了!”
高王二术士互相咒骂。裴少尹看看高术士,又看看王术士,如坠云雾之中,不知哪个是妖。
高王二术士互骂时,又有一道士出现在裴家门前,对家僮说:“听说你家主人的公子为狐所惑,我擅长驱鬼捉妖,特来相助,你快去禀告主人吧!”
家僮急忙回禀少尹,后者奔出,细叙家中事:“他们还在争吵!”
道士笑着说:“这事很容易解决。”随后,跟裴少尹进了大门。
高王二术士正在争吵,见又进来一道士,于是停止咒骂,把矛头对准新来的道士:“你这狐妖,竟化为道士迷惑人!”
新来道士随之破口骂:“尔等老狐,当在郊野坟墓中安身,安敢扰人!”
高王二术士听后大怒,一起扑了上来,三人关门殴斗,扭成一团。裴少尹站在屋外,侧耳倾听,里面击打声不止,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及至傍晚,屋里渐渐没了声音。裴少尹推开门,发现三只狐狸倒在地上,不停地喘息,都已累得不能动弹了。
驱狐妖的三术士竟都是狐妖,这是《宣室志》里的有趣记载。
上面故事里的狐狸多少都有些笨拙。不过,在另一则记载中,出现了一只非常聪明的狐狸。
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个道士名焦练师,身边弟子不少,其中有一黄裙妇人,自称阿胡。
三年后,阿胡把焦练师的道法都学走了,于是告辞。也许是焦练师看上了阿胡的美貌,他对阿胡苦苦相留。
阿胡说:“实话相告,小女子乃是狐,化作人形,跟您学道,现已都学会了,您也没什么新本事了,所以没必要再留下。”
焦练师恼羞成怒,求爱不成便欲用强,他想以道法捉拿阿胡,但无奈自己的本领都被人家学去了,所以并不能把阿胡怎么样。无奈之下,焦练师于嵩山顶设坛作法,拜请太上老君下界捉妖。他称自己丢人事小,败坏道家名声为大,言辞恳切,感天动地。
太上老君竟真的现身于云层中。
焦练师急忙拜倒:“弟子的道法全部被狐妖所学,请老君授以新法降之。”
太上老君开始作法,很快有神将在云中刀斩该狐。焦练师非常兴奋,一再相拜,但只见太上老君“呵呵”一笑,慢慢从云层中降落,现出真容,竟是阿胡。
开元中,有焦练师修道,聚徒甚众。有黄裙妇人自称阿胡,就焦学道术。经三年,尽焦之术,而固辞去。焦苦留之。阿胡云:“己是野狐,本来学术。今无术可学,义不得留。”焦因欲以术拘留之。胡随事酬答,焦不能及。乃于嵩顶设坛,启告老君。自言己虽不才,然是道家弟子。妖狐所侮,恐大道将隳。言意恳切。坛四角忽有香烟出,俄成紫云,高数十丈。云中有老君见立。因礼拜陈云:“正法已为妖狐所学,当更求法以降之。”老君乃于云中作法。有神王于云中以刀断狐腰。焦大欢庆。老君忽从云中下,变作黄裙妇人而去。(《广异记》)
这是个稍微带点喜剧色彩的故事。诞生于中唐前期的《广异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集中描写狐妖的志怪集。在大唐传说中,除了狐妖外,还有流传着跟狐狸有关的宝物的传说,比如神奇的媚珠。
媚珠被认为藏在千年狐狸的嘴里,如果女人得到它就会变得千娇百媚,赢得天下男子之心。据说,杨贵妃就曾得到过这样一颗媚珠,故而深得皇帝的青睐,这才能够多年不失恩宠。只是人世茫茫,去哪里寻找一只千年狐狸?又如何能得到它嘴里的媚珠?
一个叫刘全白的唐朝人说:“得到媚珠不是没可能,但这完全靠运气。此外,要想迫使狐狸从嘴里吐出媚珠,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
按刘全白回忆:他小时候,有个乳母,乳母有子,名众爱,少年时,好于夜间在道边张网捕捉小动物。刘全白的庄园在陕西岐山下。这天晚上,众爱在庄园之西的道上下网,听到有物撞入网中,仔细看,那物已经起身,是个红裙妇人。
妇人绕网而行,在众爱的注视下,忽然捉得一只路过的田鼠,生着吞了下去。胆大的众爱断定其为妖,于是大声呵斥,妇人一慌,不择路径,再一次撞入网中。
众爱举棒将之毙于棒下,但妇人死后不改人形。众爱怀疑自己判断失误,误杀了好人,情急之下,像作案后的凶手一样,连人带网投入附近的池子里,随后奔回家中,把事情告诉了父母。
父母听后很害怕,想转天举家潜逃他乡。但众爱冷静下来一思索:哪有妇人生吞田鼠之理?于是,他返回池塘,打捞上那妇人,想再看看,却意外地发现她还有呼吸,便又给了她一斧头,这回妇人终化回原形,是一只狐狸。
众爱拖着狐狸回家,路上遇到一名老僧,后者建议如下:此狐当有千年之龄,所以可变为人形。现在看来,它依旧未死,不如饲养,“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
众爱大喜,邀老僧一同还家,请教得珠之法。老僧用绳子将狐狸的腿捆上,把它罩在笼子下,养了几天后,狐狸开始恢复吃食了。
老僧叫众爱挖了个小坑,把一个窄口瓶放在坑里,使瓶口跟地面平齐,又把两块烤肉塞进瓶中,狐狸在瓶口处闻得肉味,却无法吃到,于是流下口水。等那肉凉了,再换新肉,以保持诱人的味道。如此反复,多日后,狐狸终于坚持不住,吐出一颗珠子,随后自己也死去了。
那颗珠子便是传说中的媚珠了。
刘全白说云,其乳母子众爱,少时,好夜中将网断道,取野猪及狐狸等。全白庄在岐下,后一夕,众于庄西数里下网,己伏网中,以伺其至。暗中闻物行声,觇见一物,伏地窥网,因而起立,变成绯裙妇人。行而违网,至爱前车侧,忽捉一鼠食。爱连呵之,妇人忙遽入网,乃棒之致毙,而人形不改。爱反疑惧,恐或是人,因和网没沤麻池中。夜还与父母议,及明,举家欲潜逃去。爱窃云:“宁有妇人食生鼠,此必狐耳。”复往麻池视之,见妇人已活,因以大斧自腰后斫之,便成老狐。爱大喜,将还村中。有老僧见狐未死,劝令养之,云:“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以绳缚狐四足,又以大笼罩其上。养数日,狐能食。僧用小瓶口窄者,埋地中,令口与地齐,以两胾猪肉,炙于瓶中。狐爱炙而不能得,但以口属瓶。候炙冷,复下肉脔。狐涎沫久之,炙与瓶满,狐乃吐珠而死。珠状如棋子,通圆而洁。爱母带之,大为其夫所贵。(《广异记》)
媚珠大小如围棋子,光滑异常。此珠遂为众爱的母亲即刘全白的乳母所收藏,此后她颇得丈夫的宠爱。但当我们读到“狐乃吐珠而死”时,又会为这只倒霉的千年狐妖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悲伤。
《广异记》中关于媚珠的故事令后人真假难辨。但是,在唐朝,人们坚信媚珠的奇特功效。能起到类似作用的还有蛇珠,但能识此宝的人更少。按记载,蛇珠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出现过一次。
长安至相寺贤士与一蛇相处近半个世纪,后来那条蛇先他而去,却留下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每当贤士打坐时,即使屋子里不点蜡烛,也很明亮,那是蛇珠发出的光芒。后来,贤士落魄,不得已将蛇珠拿到市场上卖,有胡商要买,但只出百万钱。
贤士觉得给价太低,认为这是夜明珠,为无价之宝。
胡商说:“假如你这珠子是蚌珠,就珍贵了;可惜是蛇珠,卖不了太高的价。”其实,蚌珠易见,况且胡商只知蛇珠可赐光明,而不知道它还能起到媚珠的作用。
唐朝胡商以见多识广著称,唯独在这个故事里露怯了,虽然最终买下了蛇珠,却不知道它更大的作用。
此外,当时还曾出现过龙珠这种东西。地点在江西,时间是唐德宗建中初年。一切要从东南地区最著名的扬州珍宝市场说起。
这一天,一个叫任顼的人出现在这个市场上,出售的是他意外获得的一件宝物,最后他与某胡商成交,卖了数千万钱。
任顼出售的东西叫骊龙珠。此珠的背后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任顼是江西乐安的一名书生,隐居在山林中读书。这一天,有一黄衣老人造访。入座后,任顼感到老人神色凄凉,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对其细问,对方说:“实不相瞒,我乃龙,居于此山之西的一处大湖。本来生活平静,最近却遇到麻烦,也许只有您能帮助我。”
任顼道:“我不过是尘世间的无名书生,不通方术,如何帮您脱难?”
老人说:“无须方术。”
任顼道:“愿闻其详。”
老人说:“两天后,请您到我所生活的湖边来,正午时,西方天空会飞来一道士,他便是要害我的人。道士来后,会施法使湖水枯竭。您在湖水将干时,高声呼喊就可以了。”
“高呼什么?”
“请俯耳过来……”老人在任顼耳边一番秘语,随后又道:“高呼完,湖水会涨满,但道士可能还会施法术,而你只管将那句话再重复高呼两遍,我就可以脱险了。事成后,必有重报!”
两天后,善良又好奇的任顼奔赴山西湖,隐于草丛中。
中午时分,真有一片白云自西天上冉冉飘来,降落在湖的上空,云中有一道士,面目古异,降落云头,立于湖边,从袖中取出黑字道符,投入湖中,念念有词。于是,湖水在任顼的注视下,一点点干涸,最后湖底就真的露出一条黄龙!
任顼立即大呼:“天有命,杀黄龙者死!”言罢,湖水猛涨。道士怒,从袖中取出红字道符,投入湖中,湖水又将干涸。
任顼又呼:“天有命,杀黄龙者死!”湖水再溢。
道士更怒,取出朱红道符十余条,抛向了天空,化为一朵朵红云,红云飞入湖中,湖水又将干涸。这时,任顼第三次高呼:“天有命,杀黄龙者死!”
于是,湖水随之又涨了起来。
道士早就发现了草丛中的任顼,他走了过去,无奈地说:“为食此龙,我苦心修炼了十年。若食此龙,我功力将大增,可事情却被你破坏了。你虽是凡人,但我却无法伤害你。只是我有一个疑问,你为何要救此等异类?”说罢,腾空而去。
任顼虽被数落了一顿,但还是很高兴救下一条龙。
当天晚上,任顼梦到老人:“非君搭救,我将死于道士之手。为表谢意,特送您宝珠一枚,藏于湖边草丛处,您可去寻找,此乃我所赠之礼物。”
次日,任顼前去湖边寻找,果然在草丛中得到一颗直径一寸左右的珠子,光芒闪烁,耀人双目。
此处有老虎出没
浙江松阳县,一樵夫进山砍柴,日暮而归,忽逢二虎,情急之下,上树避险,一虎对另一虎说:“假如朱都事在,此人断是难逃了。”
随后,一虎守在树下,另一虎走了。
不一会儿,第三只虎出现,其身细长,善蹿跃,几乎要抓到樵夫了。
樵夫腰下有刀,危急中,抽刀砍其前爪,那虎疼得大吼,遂与二虎逃逸。樵夫未敢轻易下树,挨到转天天亮,才落地还家。
后有村人问其遭遇,樵夫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村人说:“我县衙内,有负责文书收发的朱都事,昨夜伤手,正在卧床。”遂密报县令,县令很是吃惊,派人围剿朱都事,欲用火攻之,“朱都事忽起,奋迅成虎,突人而出,不知所之……”
唐朝时代,华夏大地的山林中,有众多老虎出没。不但虎会变成人,人有时也会变成虎。《宣室志》中李征化虎的故事最著名,这个故事被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重写为《山月记》。
陇西李征,博学善文,天宝十年春中进士,但仕途坎坷,几年后才调补江南尉。李征“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居此职,郁郁不乐,指同事道:“我怎么会跟你们为伍?”
李征得罪了同事,也就混不下去了。他曾一度游荡于吴楚间,后又西归故乡,行至途中,忽发狂疾,跳入山林,从此杳无音讯。
一年后,与李征同时中进士的陈郡袁傪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诏出使岭南,至一驿站,驿卒称:“道有暴虎食人,大人小心啊。”
袁傪不以为然,行至草莽,果有虎暴起伤人,但随即又藏回草中,发出人语:“几乎伤了我的故人!”
袁傪大惊,因为他听到的声音很像多年前失踪的老友,遂试探着问:“谁?真的是故人陇西李征吗?”
草中老虎发出数声呻吟:“正是李征。老友少留,跟我说几句话。”
袁傪问:“李君,李君!”
李征说:“自与足下分别,音讯相隔,你这是要去哪里?我看你的威仪,像是已做了监察御史。祝贺贤弟,祝贺贤弟!”
袁傪问他为什么藏在草莽中而不出来相见,李征如实相告,说自己已化身为虎:“我与君同年登第,但今日你为高官,而我行于草莽。老友,现在,我有所托,请不要推辞。”
袁傪唏嘘不已:“你我相交多年,但说无妨。”
李征说:“我化虎经年,但老家尚有妻儿,若君北归,请为我传信,就说我已死,不要再提今日之事。我没任何资产,但孩子尚小,他们母子谋生甚难,今见贤弟仕途顺畅,若念昔日友情,望能扶助一把,不要使他们饿死道途。”言罢,李征潸然泪下。
袁傪亦泪流,说:“我与足下情同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李征说:“贤弟知我爱文,现已作数十篇,虽有遗稿,但皆散落,望君现在为我传录,使之留于后世。”
袁傪叫手下准备笔墨纸砚,李征口述,均是高妙之文。袁傪阅后,慨叹再三:“我兄才华如此,竟落得如此地步,上天不公啊。”
李征收泪,说:“我已释然,现与君永诀,望贤弟莫忘嘱托。贤弟,请上路吧,快行,快行。”
袁傪泪如雨下,上路回望,不见李征身影,久久,草莽山林中传出一声虎啸。
这几乎是唐代志怪传奇中最感人的一篇了。怀才不遇者的人生、命运与悲情,无论是在千年前的唐朝,还是在当下的世界,都没什么不同。只是,我们不知道李征最后去了哪里。但作为一只老虎,它还能去哪里?又有谁知道,林莽间的一只老虎默默忍受着那日日夜夜的孤独。
关于老虎的故事还有很多。唐人之所以喜欢写老虎,是因为那时候南方、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老虎出没,比如当时江苏地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海陵即江苏泰州,当地有人叫王太,这天晚上王太跟十四个同伴穿越山野。当地多虎,所以人们都拎着木棒防身。
结果,真的遇见了老虎。
老虎异常巨大。王太等人虽带了木棒,但多半是用来壮胆的,一旦遇见老虎,大家还是非常恐惧。
其中一人说:“听说遇见老虎后,脱下衣服摇晃,就可以迷惑它。”
大家脱下上衣晃动起来。王太也把上衣脱了,冲着老虎晃动。老虎大吼,连续四次伸展身子,想要扑向王太。王太手握木棒,赫然而立,对身边伙伴说:“你们快跑,我殿后。”伙伴们或隐于夜色中的丛林间,或直接跑掉了。
王太看伙伴们都跑了,于是自己很悲壮地站在老虎面前。
他一咬牙,持棒上前,猛地一棒,正中老虎耳朵。老虎怪叫一声,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它晃晃悠悠地又起来了。王太一路狂奔,钻进了山神庙,三爬两爬,上到房梁,这才感觉安全了许多。
但他刚闭上眼休息了一会儿,就听到外面有老虎的脚步声传来。
王太大惊,正琢磨着,庙门开了,刚才拦路的巨虎钻了进来,随后站起身,变成山神模样。这时,庙中传出第三者的声音,问巨虎:“今天您怎么显得这样疲惫?”
巨虎道:“刚才遇见一人,没想到那人胆子很大,我被他打了一闷棒,差点送命。到现在我的脑袋还嗡嗡作响。”说罢,老虎跳上庙中的神龛。
梁上的王太大气也不敢出,但还是被巨虎抬头发现:“您是哪位?”